也。乃夏禹。姒姓。殷湯。于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勇也。

密嚴
  三王之時。九五之位。不遜賢而傳子孫。禮樂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備。

誥誓
  尚書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誥。湯誥。周之康誥。酒誥。商之甘誓。湯誓。周之秦誓也。誓約也。盟約於諸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梵語佛陀。此云覺也。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如來
  從如實道而來。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始本不二。故曰如來。

性命理
  天之所賦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雖殊。而理則一也。


  遞也。互也。


  窮盡也。此明已上諸聖。皆造乎至極之地。則不能無獘。獘迹示其不通也。乃不能周全萬備。如夫子大聖人不得位。而誅正卯之迹。周公雖聖。而誅管蔡之迹。堯舜雖聖。不能化其子之善。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道之不行。乃時數之變也。若以時變。責聖人之心。非愚即狂。孫莘老是其人也。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紂幽厲之不君。法門教化陵夷。國家紀綱紊亂。皆稱獘迹也。

靡靡
  漸漸也。又壞散延連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詆訾
  責謗也。

孫莘老書
  修撰侍郎孫莘老。問教於大覺曰。三代以降。列聖相承。政通人和。道傳統續。不以佛教未來為欠。周姬訖籙。更秦換漢。憲網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異說捷出。由唐而至。五季為甚。庶務萬機。理亂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間有草衣木食。巖棲澗飲。不過獨善其身耳。又有名而異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師必有辯佇聞其說。妙道篇。師所答也。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眾
  在家二眾。出家二眾。

○聰明
  見聞不惑。故曰聰明。

石門聰
  襄州谷隱山石門寺。蘊聰禪師。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得法後住石門日。襄州太守。以私意笞辱。既歸。眾僧迎於道側。首座趣前問訊曰。太守無辜曲辱和尚。師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隨手湧一骨堆。太守聞知。令人削去。復湧如初。太守全家死於襄州也。

棲賢舜
  南康軍雲居曉舜禪師。字老夫。嗣洞山聰。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廬山棲賢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貪墨蹟。舜不忍以常住物。結情固位。被人譖於郡守問還俗。民其衣。大覺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訪大覺。讓舜正寢。璉居偏室。仁宗數詔入內問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聖旨勑淨慈飯僧。見大覺侍舜甚恭。歸奏。帝召見之。乃嘆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遂於扇書曰。賜曉舜依舊為僧。再住棲賢。仍賜紫衣銀鉢。舜罷棲賢日。有二壯力。舁轎至羅漢寺前。二人相謂曰。今不是我院長老。不須遠送。棄轎而回。舜既再來。令人安撫曰。你當時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懼。入院上堂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年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


  疑辭。謙退而不敢質言。而言歟也。

隱微
  上幽暗也。下細事也。謂事之首不足慮。禍隱微深可憂也。葢著者。人所易見。故得為之。隱者。人所難知。故當謹而不可忽也。


  甚也。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橫逆
  強暴不順理也。文出孟子離婁章。

民衣
  老夫還俗。服民之衣也。


  往昔之事也。


  天子之車也。有輪曰輦。無輪曰輿。

○賦
  稟也。均表敷布曰賦。謂天之所賦性於人。均而無偏也。

權衡
  上秤鎚也。下秤杆也。


  以財變物曰貨。


  積聚財寶曰殖。又貨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嶽之絕頂也。大智禪師。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有勸止者。則曰我無德以勞人。眾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將也。


  歷也。

○傳持
  代代相承曰傳。拳拳執守曰持。


  守志不改曰操。


  踐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執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


  彰賣也。


  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