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禪林寶訓音義
 明 大建較
禪林寶訓音義序

  寶訓一書。昔妙喜竹菴二師。慮末法之澆漓藂林之衰替。於是摭古德之嘉言善行。會萃成編。冀欲挽回佛日。重整頺綱。使凡庸之輩。因言企行。德業惟新者也。然編集雖成。未遑流布。葢法運有時。待緣方顯。嗣有東吳淨善師者。遊歷雲居。獲殘編於祖庵師。忻其所遇。脗浹于懷。第恨首尾不完。難成教義。是以重加纂集。廣搜先德之言。積累三百餘篇。斯寶訓所繇出也。其中扶揚法化。教誡僧徒。革藂林之弊政。警學者之疎愚。則是編也。顧可以少乎哉。奈何躁淺之流。視其詞章平易。而束之高閣者。比比有之。豈不負前賢之苦心溝壑之言哉。(建)自戊申。辭雪浪師于蘇之望亭。學之于長安。參預諸師門下。凡宗乘講演之期。曾不捨此。諄諄熟習。故彼方禪衲。淳朴之風猶在矣。惟是集也。文約義豐。事多愽涉。初學未諳。不無留阻。間有音義。傳寫未刊。遞悞成訛。參差魚魯。繇是音義所刊。烏容已也。今也山中多冊。擇其簡要者。以為定本。復于內外經書。參互考證。繼晷焚膏。日以積月。讐校方成。時諸法侶。覩斯善本。爰常住授梓流通。以便後來尋討。不揣荒陋。敘其本末云耳。
  旹
  崇禎乙亥仲春三日梁溪比丘大建識

  

  禪林寶訓音義

    雲棲後學比丘 大建 較

●序
  篇首也。猶門之庠序也。

禪林
  禪者。靜慮也。林者。叢林也。葢謂山林之士。湖海之流。雲集招提。同堂共命。結伴參學。修習靜業。以此言之。故曰禪林。

寶訓
  寶者。珍愛也。訓者。教誡也。葢謂此書所載。皆諸老嘉言善行也。足以開其未悟。訓其未成。故使後學重如至寶。由是名之。故曰寶訓。


  者之一字。疊定之辭。葢欲敘一書之來由也。

昔妙喜
  昔者。往古也。妙喜者。臨安府(今杭州)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江東宣州寧國奚氏子。嗣佛果克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十三入校。不樂世典。詣東山慧雲院。惠濟禪師。十七落髮披緇。後入雲居之西。古雲門寺之舊基。誅茅結庵經二十年。辟地湖湘轉仰山。邂逅竹菴珪禪師。相與著頌古百餘篇。此寶訓。是其時集也。詳見通載二十卷。

竹庵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成都府史氏子。嗣佛眼清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誅茅者。斬草也。謂其二師於雲門寺舊址。誅斬茅草結庵隱居之時。同鳩集此書也。

予淳熈間。遊雲居得之老僧祖庵
  予者。我也。不稱我而稱予。乃賓主之謙辭也。淳熈。宋孝宗之年號也。遊者。涉歷也。謂淨善老師。遊方。至雲居山雲門之故址。老僧祖庵。所得此寶訓。祖庵未詳氏族法嗣也。

惜其年深蠧損。首尾不完
  惜者。難之歎惜也。其者。指物之辭。蠧者。食紙魚蟲也。謂歎惜所得寶訓。年載深遠。被蠧魚損壞。上下前後首尾不得完全也。

後來或見于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餘
  語者。密顯真機曰語。總集眾事曰錄。博載古今曰傳。廣誌賢否曰記。僅方纔也。謂自得此書以來。有不完之篇。或全覩見於諸語錄傳記中。積聚十年。方纔五十之餘篇也。

仍取黃龍
  隆興府。黃龍惠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嗣石霜楚圓。南嶽下十一世也。

下至佛照
  慶元府。即明州育王寺。德光佛照拙庵禪師。臨江郡彭氏子。嗣大慧宗杲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依本郡東山華光寺。吉禪師祝髮。後來孝宗淳熈三年十一月。詔入選德殿談禪。淳熈五年賜佛照號。達於天下。宗風大振也。

簡堂
  台州國清寺簡堂行機禪師。本郡楊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諸老遺語。節葺類三百篇
  仍者。復也。節。制也。葺。修補也。謂仍復取黃龍以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留語錄。節制補葺。兼前五十餘篇類。積聚三百篇也。

其所得有先後。而不以古今為詮次
  其助語之辭。謂其所得簡篇。有先有後而錄之。不依往古為先。來今為後。作詮顯次第耳。此序約三分分科。自此已上為序分也。

大槩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趣道德仁義而已
  槩者。意也。略也。削。刪也勢。威勢。也。利。財利也。人我者。彼此之稱。趣。向也。又行而張足也。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也。德者。得也。行道而得於心也。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葢此書大意。使令學者削威勢財利之心。人我彼此之念。趣向道德義理而已。而已者。結盡無餘之辭。此言寶訓之義。

其文理優游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跡
  此伸寶訓之文也。文。謂文字。理。謂條理。優游者。自如之貌。平和簡易。高誕者。孤危高大也。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