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映彼六者流而不返。近取諸心。則為生滅。遠取諸物。則為明暗晝夜。古今寒暑之多也。而天機深者。悟一塵。泝而上之。則餘黏齊拔矣。故曰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此指眼根脫黏而入也。至於意根。則緣知因法。無法無知。不法自知。則諸滅相。永不能惑。嗚呼。使貪長生者。洞悟此旨。則痛悔向之。所為首越而之燕也。
  百尺竿頭。蹈大木而驚悸。大地之上。履寸板而坦然。此何故哉。竿本不虗。地本不實。一切眾生。於無虗實中。橫計虗實故。
  皮毬子曰。有一事。則有一義。義宜也。如地宜堅。水宜濕。火宜熱。風宜動。如堅者濕。濕者熱。熱者動。則非義。矣。理則不然。堅可以為濕。濕可以為熱。熱可以為動。動復可以為熱。熱為濕。濕為堅。葢宜者可以不宜。不宜者可以宜。譬如輪之始終。豈果有端哉。故地水火風。又名曰四輪。然輪雖不可以始終窮。外鐵則輪何所有(義理辨)。
  夢悟醒迷。聖凡途隔。究其所自。不過未達本源。故曰達本忘情。知心體合。即此而觀。情未忘時。不必以情忘情。何以故。情終不忘故。如一達本。情不待忘而自忘矣。如體未合。亦不必求合。何謂體合。無思契同也。若然者。知心即達本。達本即知心。明矣。是故達本知心之人。雖同眾人。紛然於夢境。然其達境無性。知心無外。愈夢而愈覺。一旦夢緣爆斷。覺影亦空。故不同於醒迷之曹。如本未達。心未知。雖其人忠信廉潔。如伯夷叔齊。其情執堅固。過於須彌之難破也。此難破之執。謂之一合相。此一合相。是一切眾生之痛瘡疤。雖父母妻子稍觸其疤。則無明之發。烈如猛焰。況他人乎。聖人知此相之難破。以為須彌。雖則堅固勝一切。然以三千大千世界較之。則須彌又太倉稊米耳。故聖人。一碎三千大千世界以為微塵。使眾生知三千大千世界。堅固於須彌者。尚可碎而為微塵眾。況我蕞爾之軀。塊然之相。豈能久留而不可壞哉。且此世界。不能自有其體。必合微塵眾而成。微塵眾亦無自體。必碎世界而有。故以世界觀微塵眾。則微塵眾不可得。以微塵眾觀世界。則世界不可得。世界與微塵眾。既互觀而不可得。則一切聖凡依正二報。且道畢竟安著何處。偈曰。兔子懷胎產六龍。不惟為雨更為風。臨機縱奪能翻弄。一片春光萬卉融。

  紫栢老人集卷之六
  紫栢老人集卷之七

    明 憨山德清 閱

  法語

  地水火風空見識。與覺聞知。名為十大。究其所自。則十大。不離阿賴耶識而有也。阿賴耶。此言含藏。葢此識。能含藏覺義不覺義。與見相二分。若地水火風空五大。乃因此識相分而建立也。見識覺聞知五大。亦因此識見分而建立也。又此識本自無體。體本不動智而有也。何以故。以不動智。智本無性。無性之義。古今難明。此義唯棗栢大士。於華嚴論。發泄殆盡矣。然學者心識粗浮。論雖曾閱。了知此義者。不殊麟角焉。予雖不敏。試且解之。葢此智。智外無智。了知此智。有性無性。又智不知智。有性無性。於此不了。即名無明。無明即屬生滅。無明無性。即屬不生滅。以生滅與不生滅。似一非一。似二非二。此二和合。而成阿賴耶識此識覺義。即屬不生滅氣分攝。此識不覺義。即屬生滅氣分攝。又覺與不覺。初無別故。以本智無待無外。故要須本智隨緣。於緣生中。樂極苦生。苦極思本。思極心開。方始知我此極苦。本極樂來。極樂本有待來。有待則物我亢然相搖。而成苦樂。今我悟有待。初本無待。於無待中。求樂尚不可得。安得有苦。回觀物我相搖之夢。譬如醒中笑夢顛倒。雖夢熟餘習。未能頓除。以我所悟無待無物無我。廓然而靈者。治夢餘習。譬如春陽之照殘雪。雪豈能久留哉。即此觀之。八識不覺義。具於待先。故曰。本淨本不覺。由茲妄念。起此識覺義。開於有待之中。故曰。能迷非所迷。安得常相似。既不相似。則不免樂極苦生。苦極方求出苦之智。出苦智入。直下了知。有待如氷。無待如水。雖質礙融通。似不相即。而離水無氷。離氷無水。故氷現前時。水無涓滴。水現前時。氷無毫毛。自是以此了知。周旋五位。盤根錯節。置身心於死生禍福之中。[拚-ㄙ+ㄊ]性命於逆順境風之際。橫磨豎煉。豎煉橫磨。磨煉既久。行不負知。身心爆落。生死門開。乘悲智輪。浮沈於十方三世。展轉於三世十方。若一闡提。不乘此輪者。我不得佛。又此識見分第七識。計而為內自我。七識又為六識後半細相分之源。故引滿二業。雖隔生不昧也。故六識頌曰。引滿能招業力牽。葢七識為源耳。若動身發語獨為最。又此六識粗相分也。若前五識。皆八識相分。相分即氣分也。非相分之相分也。此種種識。妙達法界。緣起無性。俱不動智也。雖然。先起信發心難。證發心易。葢先起信發心。貴在緣知。證發心。但在現知故也。
  吾嘗因照鏡。見己之影。吾作何狀。影亦作何狀。既而究能作吾狀者。畢竟是何物。吾瞋狀即瞋。吾喜狀即喜。始求之於六根。再求之於九竅。至於五臟六腑。八萬四千毛孔。長求短求。內求外求。精粗皆狀。惟能狀狀者。具六根九竅於徧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