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心之後執掌藏鑰。廣會權實。利生接物巧應群機。苟執認不圓。是名法執不忘。非真大乘也。雖然。學與不學。當自知時節。不在問人。思之。
  客曰。悟心明宗我知之矣。未知悟心之士還念佛否。
  答曰。悟心之士。念與無念皆無定計。何也。古人終日無念。不乖於念。終日念。不乖無念。無念不乖念者。如趙州.大溈等皆云。念佛一聲噪口三日。又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此是高提向上機關。向空劫以前與諸眾生把手共行。遊於千佛頂[寧*頁]。密示本源。非故意貶佛。如雲門呵佛之類是也。後人既不悟心。効他嚬蹙。為過非細。可不戒諸。念不乖無念者。如永明壽.芙蓉偕.天衣懷.圓照本。不廢宗門而以念佛為事者。正如洞宗挾帶通途正中。妙挾空刼今時。二皆無碍。所以云行至水窮山盡處。也須作伴做工夫。此其事也。何以故。良由末法澆漓。人多乾慧。雖得悟心。苟不假念持心。恐有微細現流習氣難以速淨。故云。理雖頓悟。事假漸脩。彼人苟執一隅。皆非圓意慎之。
  客曰。悟心之後正須念佛。吾已知矣。未審還假作福否。
  答曰。悟心之後正好作福。何以故。凡夫所作福田。趣果惟在人天。二乘所作福德。發心僅求小果。菩薩所作福德。事事皆名佛德。故云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以然者。參禪悟心之士。佛慧開發。法法妙圓。如眾色歸空同為空色。百川入海咸名海水。故法華云。供佛造像乃至禮拜低頭無非佛行。且凡夫作福如蟻步。二乘作福如人行。大乘作福如雲飛。圓心作福如契虗。雲行猶有往來之狀。心契虗理則何所不該。是以圓心行人出入無相。非彼所知。豈曰悟心不必脩福也。又三乘之于六度必先布施。漸歷至于智慧。同異失准。圓心之于六度必先智慧。而攝前五度。一念圓該難易。皎然非常境界。極宜深究不可忽也。
  客曰。如師所云。若悟自心無碍圓修。未知亦可生淨土否。
  答曰。真正悟明。必生淨土。何以故。悟者悟自心外無土。土外無心。此界他方同歸方寸淨土。天宮總是家山。形直影端。聲和響順。大德大位理必如然。豈有悟心而不生淨土者哉。且念佛如不分證淨心。豈有決獲往生。何以故。隨聲唱和未必皆歸淨土。教有明文。所以雲棲勸人念佛以千繼計萬。今載往生者止有二三。馬祖會中眾惟五百八十餘人悟道。故知淨土之易不異參禪之易。參禪之難即是淨土之難。難易之事在人不在法。頓漸之宗在志不在得。所以云。小聖不及大凡。聖僧讚嘆仰嶠之宗。黃檗豈如羅漢破結。如世讀書。一人壯年而已職小宦。一人弱冠而頓發大心。未必定至三公。其志實為可尚。是二人較之。不啻霄壤矣。
  客曰。若然。何以真如喆青草堂還轉輪迴即置而不論。且如五祖戒深獲悟明。叢林標榜。轉世還耽富貴。貪酒戀花。不得佛印提携。幾乎沈迷不返。
  答曰。悟心之士得失是非曾無二致。生死涅槃豈有兩人。了達無生無死。生即無生。遊戲法海。廣作慈航。曾無有倦也。且如傅大士為彌勒化身。念法華仰山山應記。乃至豐干彌陀。般若勢至。達磨觀音。普賢拾得。諸大聖賢遞代出興。子胡不之疑而偏疑數者。子所謂不得佛印提携幾乎沉迷不返。假如彌勒元在天宮。大士曾為捕魚之叟。頭陀極陳方悟。勢至不離佛側。瓔珞還為丐食之童。遇師指授發明。世尊成佛塵點劫中。豈煩天人頻警。覩星方悟。盖表悟假因緣道有時節。豈曰沉迷不返。如是則東坡輩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未可知也。苟不然者。則圓覺銷金出鑛之喻必也徒然。佛語猶成戲論。
  客曰。若然。何以永明云。有禪無淨土。十人九差路。彼為國師真子。法眼親孫。豈有不知禪外無土乎。而曰十人九差路者。何也。
  答曰。彼偈目曰料揀。正揀四禪入定之徒。樂獨善寂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心不喜樂者說也。豈指如來最上乘禪達磨心印亦如之耶。何者。身心一如。心外無餘。曾無心外之土。土外之心。即身即心。即禪即土。所以云。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作人師。來生為佛祖。所謂來生者。亦即一念也。故佛云。汝今一念亦生亦老亦死。所以永明未生淨土感閻羅王禮拜。不出娑婆為韶國師的子。故天衣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猶如眾器含空。千江印月。是以器成非生。器存非住。器壞非去。何以故。空非有為。故佛性亦然。寧分來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經有明文。今有濫語之徒。謬引鴈過長空之語配之。違旨甚矣。且水如真心不動。鴈如六塵起滅。鴈有來去之形。水無去留之跡。元有二物。此古人喻心境交加之際。見理如是。豈可以決生不去之語配之也。彼所謂決生者。如器壞空消。似有所去。去即生也。空無方所。實無可歸。歸即去也。故如來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際三昧。一念普觀無量劫非去非來非住。於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非心境對待之語可知也。
  客曰。師之所論皆原經說。甚可知也。但如師等出家之輩。無鄉山可戀。無名利可拘。獨脫無為。參禪了達故可也。恐某在家之徒未能耳。
  答曰。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彼有為法且當自強不應自屈。況乎無為本性人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