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道。竟免清丈。未加升合。臺山道場遂以全。
  九年辛巳。
  予年三十六。是年建無遮會。初妙師亦刺血書華嚴經。與予同願。欲建一圓滿道場。名無遮會。妙師募化。錢糧畢集。京中請大德僧五百眾。其道場事宜俱備。適皇 上有旨祈 皇嗣。遣官於武當。 聖母遣官於五臺。即於本寺。予以為沙門所作一切佛事。無非為 國祝釐。陰翊 皇度。今祈 皇儲。乃為 國之本也。莫大於此者。願將所營道場事宜一切。盡歸併於求儲一事。不可為區區一己之名也。妙師意不解。 上遣內使亦不解事。但以阿附為心。予大不然。乃力爭忤之。竟從予議。頃之。江南妖人作難。忌者即欲借此中傷。以破道場。然以為 國求儲之題目。竟保全。始終無虞。是年修塔成。予即以金書華嚴經。安置塔藏。有願文一卷。予自募造華藏世界轉輪藏成。為建道場於內。應用供具器物齋糧果品一切所需。妙師在京若罔知。皆予一力經營。九十晝夜。目不交睫。及十月臨期。妙師率所請五百餘僧。一日畢集。內外千人。其安居供具茶飯齋食。條然不失不亂。亦不知所從出。觀者莫不駭然。初開啟水陸佛事七晝夜。予七日之內。粒米不糝。但飲水而已。然應事不缺。供諸佛菩薩。每日換供五百卓。次第不失。不知所從來。觀者以為神運。予亦自知佛力加被也。
  十年壬午。
  予三十七歲。是春三月。講華嚴玄談。百日之內。常住上牌一千眾。十方雲集僧俗。每日不下萬眾。一食如坐一堂。不雜不亂。不聞傳呼剝啄之聲。皆予一人指揮。餘無措目者。智者不知所以然也。生平精力。葢竭於此。三月會罷。盡庫內所餘。一應錢糧。約可萬計。盡行封付本寺主者。以為常住。予與妙師。一鉢飄然長往矣。妙師往蘆芽。予以疾往真定障石巖調養。作詩一首。有削壁插天應隘日。斷崖無路只飛梯之句。是年八月 皇子生。予復之京西中峰寺。作重刻中峰廣錄序。結冬水齋於石室。
  十一年癸未。
  予年三十八。春正月。水齋畢。然以臺山虗聲。謂大名之下。難以久居。遂蹈東海之上。始易號憨山。時則不復知有澄印矣。始予為本寺回祿。志在興復。故修行以約緣。然居臺山八年。頗有機會。恐遠失時。故隱居東海。此本心也。夏四月。八日。至牢山。初玅師別時。以予不能獨行。乃命法屬德宗為侍者。予初因閱華嚴疏菩薩住處品云。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清凉疏云。梵語那羅延。此云堅牢。即東海之牢山也。禹貢青州登萊之境。今有窟存焉。予因慕之。遂特訪至牢山。果得其處。葢不可居。乃探山南之最深處。背負眾山。面吞大海。極為奇絕。信非人間世也。地名觀音菴。葢古剎也。唯廢基存焉。考之。乃元初七真。出於東方。假世祖威福。多占佛寺。改為道院。及世祖西征回。僧奏聞。多命恢復。唯牢山僻居海上。故未及之耳。予喜其地幽僻。真逃人絕世之所。志願居之。初掩片蓆於樹下。七閱月。後得土人張大心居士。為誅茅結廬以居。入山期年。人無往來。心甚樂也。時即墨靈山寺。有桂峰法師。一方眼目也。喜得相與。
  十二年甲申。
  予年三十九。秋七月。 聖母以五臺祈嗣之勞。訪求主事三人。乃大方妙峰與予也。二師已至。受 賜。獨訪予不得。因力求之。乃命舊主人龍華寺住持瑞菴親訪之。公知予在海上。乃杖策而至。具宣 慈旨。某懇謝曰。倘蒙 聖恩容老山海。受 賜多矣。又何求其他。公覆報。 聖意不已。尋卜地建寺於西山。髓遣內使至。期以必往。予竟謝不就。中使回報以居山堅臥之志。 聖意憐之。問無房舍。即發三千金。仍遣前使送至。以修菴居。及至。予力止之曰。我茅屋數椽。有餘樂矣。何用多為。使者強之。不敢覆 命。予曰。古人有矯詔濟饑之事。今山東歲凶。何不廣 聖慈於饑民乎。乃令僧領來使徧散各府之僧道孤老獄囚。各取所司印冊繳報 聖情大悅。感歎不已。及後予罹難下鎮撫。鞫予數用內帑金。予對以請查內庫支籍 上查止此濟饑一事。餘無一毫 上意竟解。
  十三年乙酉。
  予年四十。東人從來不知僧。予居山中。則黃氏族最大。諸子漸漸親近。方今所云外道羅清者。乃山下之城陽人。外道生長地。故其教徧行東方。絕不知有三寶。予居此。漸漸攝化。久之凡為彼師長者。率眾來歸。自此始知有佛法。乃予開創之始也。
  十四年丙戌。
  予年四十一。是年頒藏經。先 國初刻藏。有此方撰述諸經未入藏者 今上聖母命補入之。刻完 皇上敕頒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首以四部施四邊境。東海牢山。南海普陀。西蜀峨嵋。北邊蘆芽。時 聖母以臺山因緣。且數召。予不知。賜亦不受。乃以藏經一部。首送東海。初未知也。及至牢山。無可安頓。撫按行所在有司供奉。予見有 敕命。乃詣京謝 恩。比蒙 聖慈。命合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請 命名曰海印寺。予在京聞達觀。禪師訪予於海上。即趨歸。兼程追之。值師出山。尋即同回。盤桓兩旬。贈予詩。有閑來居海上。名誤落山東之句。是年冬十一月。予自辛巳以來。率多勞動。未得寧止。故多疲倦。至今禪室初就。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