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莊一人而已。載道之言。廣大自在。除佛經。即諸子百氏。究天人之學者。唯莊一書而已。藉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葢吾佛法廣大微妙。譯者險辭以濟之。理必沈隱。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譯稱最者。以有四哲為之輔佐故耳。觀師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設或此方有過老莊之言者。肇必捨此而不顧矣。由是觀之。肇之經論。用其文者。葢肇宗法華。所謂善說法者。世諦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乃深造實相者之所為也。圭峰少而宗鏡遠之者。孔子作春秋。假天王之令。而行賞罰。二師其操法王之權。而行褒貶歟。清涼則渾融法界。無可無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以法華見觀音三十二應。則曰應以婆羅門身得度。即現其身而為說法。至於妙莊嚴二子。則曰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見之家。葢此方老莊。即西域婆羅門類也。然此剛為現身說法。旋即斥為外道邪見。何也。葢在著與不著耳。由觀音圓通無礙。則不妨現身說法。由妙莊深生執著。故為外道邪見。是以聖人教人。但破其執。不破其法。是凡執著音聲色相者。非正見也。

  論學問

  余每見學者披閱經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如攔路虎。必驚怖不前。及教之親習。則曰彼外家言耳。掉頭弗顧。抑嘗見士君子為莊子語者。必引佛語為鑒。或一言有當。且曰。佛一大藏。盡出於此。嗟乎。是豈通達之謂耶。質斯二者。學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是法。而亦不知佛法。解莊而謂盡佛經。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莊意。此其所以難明也。故曰。自大視細者不盡。自細視大者不明。余嘗以三事自勗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知此。可與言學矣。

  論教乘

  或問。三教聖人。本來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而觀。不獨三教本來一理。無有一事一法。不從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觀。不獨三聖本來一體。無有一人一物。不是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現。故曰。不壞相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聖凡平等。但所施設。有圓融行布。人法權實之異耳。圓融者。一切諸法。但是一心。染淨融通。無障無礙。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淺深不同。所言十界。謂四聖六凡也。所言五教。謂小始終頓圓也。所言五乘。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也。佛則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進。因果階差。條然不紊。所言人者。即葢載兩閒。四海之內。君長所統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諸天。帝釋所統。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為本。色界諸天。梵王所統。無色界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禪。九次第定為本。此二乃界內之因果也。所言聲聞所修。以四諦為本。緣覺所修。以十二因緣為本。菩薩所修。以六度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則圓悟一心。妙契三德。攝而為一。故曰圓融。散而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諸經備載。由是觀之。則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眾生根器大小不同。故聖人設教。淺深不一。無非應機施設。所謂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證知。孔子人乘之聖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聖也。故清淨無欲。離人而入天。聲聞緣覺。超人天之聖也。故高超三界。遠越四生。棄人天而不入。菩薩。超二乘之聖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來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則超聖凡之聖也。故能聖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異類分形。無往而不入。且夫能聖能凡者。豈聖凡所能哉。據實而觀。則一切無非佛法。三教無非聖人。若人若法。統屬一心。若事若理。無障無礙。是名為佛。故圓融不礙行布。十界森然。行布不礙圓融。一際平等。又何彼此之分。是非之辯哉。故曰或邊地語。說四諦。或隨俗語。說四諦。葢人天隨俗而說四諦者也。原彼二聖。豈非吾佛密遣二人。而為佛法前導者耶。斯則人法皆權耳。良由建化門頭。不壞因果之相。三教之學。皆防學者之心。緣淺以及深。由近以至遠。是以孔子欲人不為虎狼禽獸之行也。故以仁義禮智援之。姑使捨惡以從善。由物而入人。修先王之教。明賞罰之權。作春秋以明治亂之迹。正人心。定上下。以立君臣父子之分。以定人倫之節。其法嚴。其教切。近人情而易行。但當人欲橫流之際。故在彼汲汲猶難之。吾意中國。非孔氏。而人不為夷狄禽獸者幾希矣。雖然。孔氏之迹固然耳。其心豈盡然耶。況彼明言之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觀其濟世之心。豈非據菩薩乘。而說治世之法者耶。經稱儒童。良有以也。而學者不見聖人之心。將謂其道如此而已矣。故執先王之迹以挂功名。堅固我執。肆貪欲而為生累。至操仁義而為盜賊之資。啟攻鬥之禍者。有之矣。故老氏愍之曰。斯尊聖用智之過也。若絕聖棄智。則民利百倍。剖斗折衡。則民不爭矣。甚矣。貪欲之害也。故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故其為教也。離欲清淨以靜定持心。不事於物。澹泊無為。此天之行也。使人學此。離人而入於天。由其言深沈。學者難明。故得莊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