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入。入門相見。其樂融融。如在黃泉之下也。自予放嶺外。二十年中。每一思之。頓破炎蒸毒熱者。仗此一念氷心也。頃予逸老匡山。初得憨宗珏公。指五乳以棲之。公乃徹師之的骨孫。公視予如若翁。予每一見公。即如對徹師於雪窖時也。天啟改元。歲旦大雪三尺。萬山連凍。不減窖中。予自別五臺三十餘年。未見此境。故感而為之歌。即以書似珏公。葢不忘徹師相與死生之際也。今珏世黃龍之家聲。能體現前事事。皆從乃翁忍凍餓中來。則何熱惱之不清涼。何道業之不成辦哉。諺語有之。創業非難。守業難。苟知祖翁田地。時時耘耨。不致荒蕪。則知我本師釋迦和尚。百千萬劫。捨身命財。在雪山六年凍餓。博得四事供養。以貽兒孫。吾徒日用所食粒米莖菜。皆我本師之通身毛孔滴血也。審此。又能甘心虗度此生乎。然因寫雪詩而及此者。大似因漁父而得見。大海波濤也。公其志之。天啟元年立春日。

  題從軍詩後

  雷陽正當南極。東坡題曰。萬山第一。所謂水窮山盡處也。形家稱為盡龍。故古之忠臣義士。被謫者多在於此。氣使然也。寇公居之未久。至今父老侈談。昔東坡謫儋耳。子由亦遷至。而西湖遺事。寇公有祠。蘇公有亭。山川之勝。景物依然。然僧來戍者。昔宋之大慧徙梅陽。覺範戍珠厓。噫。二老去余五百年矣。今余蒙 恩遣至此。葢亦上下千載奇事。惟我聖朝僧戍者。獨我始祖南洲洽禪師。為護 建文駕獲罪。 成祖赦之。以其弟子德錄戍於此。尋即放還。及某二百餘年矣。頃亦為 國祝釐。獲罪而至此。豈無謂哉。余至。主於城西古寺。坡公亭中。士子爭談坡公。如昨日。及訪覺範故事。則杳然矣。天南風物。迥異中洲。四時之氣。亦不與天地準。如乾之純陽。變而為離。離火方也。萬物皆相見。鬱為炎熱。鬯為文明。人但見景物之鬱。不見通暢之妙。故於文章詞賦。不能盡其造化之微。余初至時。遭歲厲。遂於此中註楞伽經。自謂深窺佛祖之奧。葢實有資於是也。向不求工於詩。自從軍來此。詩傳之海內。智者皆以禪目之。是足以徵心境混融。有不自知其然者。由是亦知古人之詩。妙在於情真境實耳。紫垣君侯出冊。命書之。聊書之以供覆[培-土+缶]。并發一笑。

  題十二首臥病詩後

  沙門從戎。昔亦有之。如大慧禪師戍梅陽。冠巾說法。寂音尊者。戍崖州。箋註楞嚴。二大老以如幻三昧。處患難如遊戲。予少年驅鳥烏時。即知其事。想見其人。不意予年五十時。亦遭此難。蒙 恩賜謫雷陽。其地葢在二老之間。自慚非其人也。然恒思其風致。初至戍所。即註楞伽。葢有感焉。所寓之時與境。未審較昔何如。而以僧體慧命為懷。一念保持。兢兢弗忘。自謂禪道佛法。不敢望二老門墻。至若堅持法門。孤忠耿耿。實有嚙雪吞氈之志。而山林故吾之思。形於聲詩者。真繫鴈足帛書也。千秋之下。讀此詩而想見予者。能若予之想二老乎。嗟予老矣。書貽侍者廣益。持此足見家範也。

  六詠詩跋

  佛法宗旨之要。不出一心。由迷此心。而有無常苦。以苦本無常。則性自空。空則我本無我。無我則誰當生死者。此一大藏經。佛祖所傳心印。葢不出此六法。總之不離一心。若迷此心。則有生死無常之苦。若悟此心。則了無我。無我則達性空。性空則生死亦空。殆非離此心外。別有妙法。而為真空也。從前有志向禪者多。槩從心外覔玄妙。於世外求真宗。所以日用錯過無邊妙行。將謂別有佛法。殊不知吾人日用尋常。應緣行事。種種皆真實佛法也。但以有我無我之差。故苦樂不同。而聖凡亦異。端在迷悟之間耳。以我為眾苦之本也。明府索書禪語。故錄舊作六詠詩。復記其事。且為他日證此法門之左券云。

  書懷李公詩後

  右詩十首。作於乙巳長至月望。明年丙午孟冬。時在曹溪。喜重修祖庭。翻然一新。禪堂乃六祖大師說法南嶽青原諸大祖師。安居之所。世代變遷。化為鼠壤狐窟。今余力求以復舊制。規模軒豁。不減昔時。而經營佽助。則林參軍知足居士。一力以肩之也。因思昔日東海莊嚴妙麗。將興法道之際。而余遂嬰難。放流嶺外。豈意又復幻此道場。以開幻眾。作如幻佛事。度如幻眾生耶。況蒙恩詔。湯網大開。當初執縛之始。即今解脫之終。一期周圓。平等無二。所謂東方入定西方起。比丘身中入正定。居士身中從定起。是名方網三昧者。非耶。余今難忘李侍御公。最初一念歡喜心。適遂書懷李公詩。以付居士。以是見區區。不為險難傾奪。不為境界遷移。不以殊形異趣。不以去就介懷。不被惡魔之所搖動者如此。非夫踞忍辱地。坐寂滅場者。何易致此哉。箇裏機緣。又為老人傳家之秘。殊非文字所能述。居士其能得此乎。

  書山居十首跋(此詩書於入滅十日之前乃絕筆也)

  此詩葢作於匡山五乳。在壬子春日也。侍者深光。即以此卷請書。老人慵於筆硯。故束之高閣。及復之曹溪。濱行。付侍者廣攝持來。藏之久矣。癸亥秋九月。光以書來省。因督攝未完。時老人以足疾舉痛。且苦於應答。攝乘間頻請。老人因念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