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拙。存養功深則正悟之期可坐而待也。山僧不惜舌長。重說一偈以為懸記。圓覺楞嚴示密因。道人養拙契天真。礙無礙境俱超越。不歷僧祇獲法身。

  示性空達禪人

  妙圓覺性本自空寂。平等清淨廓若太虗。非體狀可以指陳。非方所可以趣向。非門路可以進入。非五彩可以描摹。寥寥乎無一物之可取。蕩蕩乎無一法之可施。超越古今。離諸生滅。莫可得而形容思議之也。由業之所感。緣之所會。從畢竟無。成畢竟有。一物既立萬法隨生。自是萬境發現萬象橫陳。大地山河微塵剎土靡不有焉。其所有者。非覺性之本有。乃情識與緣業交遘而妄有也。妄有者如夢幻影響。如陽燄空花。充塞世間亂生亂滅。以目前觀之。不可謂無。究其始終。則非實有也。蓋情識從覺性轉變而生。情識如形。緣業如影。情識一生緣業即現。未有形而不現影者。未有影而不隨形者。吾之覺性雖能變現情識。而不與情識俱變。故曰覺性如虗空。平等不動轉。亦如大圓鏡體本淨本空。而妍醜諸像隨至而彰。雖諸像有妍醜有去來。而鏡體未甞隨其妍醜去來。夫是之謂性空也。故十方如來體此性空成無上覺。一切菩薩依此性空圓脩聖道。無邊眾生迷此性空沉墜生死。於生死中種種憎愛。種種執著。從情識而起緣業。從緣業而動情識。互相膠擾返覆纏綿。積生積劫三界往還。而不知有性空之解脫也。於是諸佛菩薩世起而救之。形於語言。現於行事。推明緣業於塵勞煩惱之中。開示情識於見聞覺知之頃。令其即妄明真。共達性空之理耳。能達是理者。當機活脫。正念炳然。於法於塵無染無著。不離覺知聞見轉而為清淨智觀。不舍煩惱塵勞發而為神妙功用。審如是。則吾性空之道將與諸佛菩薩覿體無別矣。豈止於能達而已哉。

  示西資會道友

  淨土惟心。心外無土。此惟心之土。其東無東。其西無西。四維上下含攝無餘。所謂十方微塵佛剎者。吾淨土中之剎也。三世恒沙諸佛者。吾淨土中之佛也。極樂世界彌陀世尊。亦吾淨土中之一剎一佛而已。諸法不有之謂淨。諸法不無之謂土。即真即俗。非一非多。用常繁興。體自清淨。染而非染。脩而非脩。本無心念之可繫。往而非往。生而非生。亦何方所之可指哉。由眾生不達惟心。局乎現量。機根不等。證悟懸殊。故於一淨土中標列四種。曰常寂光。曰實報。曰方便。曰同居。同居又二。曰穢。曰淨。常寂為總。餘土為別。常寂則一。餘土則多。彼彌陀極樂則又同居淨土之一耳。而釋迦世尊獨指彼佛為繫念之主。偏指彼土為往生之方者。以彌陀願重偏接娑婆眾生。亦令眾生繫心一處想念易成。近則可感同居淨報。遠則可為上三土之因也。由是一代時教中。丁寧指示勸往者不知凡幾矣。如引六方諸佛廣長舌贊。則證其往生之信也。如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極樂。則示其往生之驗也。又如華嚴末會。普賢勸進善財及海會大眾以大願王導歸安養。至如觀佛三昧經。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法門常生淨土。則又主伴助揚弘其往生之教也。此皆信解圓宗之眾。超登地位之人。尚願託生彼國。然則中根下器容不信且慕乎。東土自匡廬遠公及天台賢首。歷代聖師得承是教。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往生應驗者。傳記紛然不可得而勝數矣。惟禪學之士間有疑焉。故永明壽禪師稟單傳直指之道。而亦兼以淨土化人。乃作四料揀。偈其略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脩萬人去。此豈自貶其禪耶。蓋隨機設化。或抑或揚。亦且使禪者知淨土之不必疑也。至若天衣懷.真歇了.死心新.長蘆賾.圓照本諸大禪老。兼行淨土之化不約而同。是皆善達惟心。不局乎禪者也。今晦室彰公於天目西菴。月建西資會。會諸禪侶。舉百丈茶毗十念之規。推廣為三時繫念佛事。斯蓋得於永明諸老之意者歟。徑山元叟和尚.中竺一溪諸公各贈言以贊之。余不獲辭。遂引惟心之說以相證云。

  示周仲翔居士

  物有同類而不同其分者。本乎一定之天也。大鵬一舉九萬里。翱翔雲漢之表。視九州為隘。而斥鷃之飛不過尋丈。翱翔乎蓬蒿之間而已。亦各極其力。各盡其分耳。在人亦然。其富貴貧賤窮達得喪之分定于天。毫髮不容其損益也。昧是分者。或求榮而舍辱。趨利而避害。下則攀緣其上。近則覬覦其遠。至於勞心焦思。有終其生而不得遂其志者。非惟不遂其志。亦且增其業本也。以是知天定之分非天定也。乃吾業力所致而定也。業力感於前。定分應於後。業猶因也。分猶果也。由其業力之萬差。故分之優劣豈得而同哉。業感之分固不能同。其妙圓真覺之道則未甞不同也。夫道也者。包天地。亘古今。聖凡愚智靡不具有。反而求之無所不達。彼達道者盡其性以安其分。處卑汙貧賤恬如也。無能移其守。視富貴聲利澹如也。無所動其心。既不為物欲之所誘。故不為業力之所牽。逍遙乎萬物之初。翱翔乎三界之外。氣類不足以拘之。勢分不足以齊之。翔雲漢而隘九州者又焉足以知此哉。

  示止照長老

  由澄諸念靜慧發生。諸如來心於中顯現。是語也止照之謂歟。夫萬法同歸之性海。體合聲消常澄常湛。或受動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