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六卷 南韩北约)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先略明大意云。果佛圆明之体即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故四三昧。通名念佛。但其观法。为门不同。今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徧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依正可彰。托彼依正观于心性。心性易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六卷 南遵北会)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序曰。宝云讲次。学徒随录。义或阙如。未及补治。不幸归寂。孤山之制。多

事消文。复于中间。毁除观心。斯实不忍。今故秉笔。拾先师遗余之义。拾后人遗



弃之文。使教行二涂。不致壅蔽。大师深解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是知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此经以金光明为名。以金光明为体。以金光明为宗。以金光明为用。以金光明而为教相。亦可三字。别对五章。以金为体。以光为宗。以明为用。总三为名。分别三名而为教相。法体既尔。体德合然。甚深。是光之德。穷法性底故。无量。是明之德。达法性边故。此二不二。是金之德。法性究竟尊贵义故。亦可三义皆甚深。皆无量。皆不二也。五章之德。莫不如是。

金光明经文句记(十二卷 南约法北盟何)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文句也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四卷 南烦北法)

宋钱塘沙门智圆述

即释智者疏。约文敷义。笔之为钞。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四卷 南弊北韩)

宋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



  是经有六名。其末名龙宝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释。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

  天台名家。实以传宗为本。而释经次焉。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凡申一经。释一义。亦必有法。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疏连珠记(一卷北作二卷 南青北百)

宋玉峰沙门释师会述

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圆集要义论释(四卷今作二卷 南书北星)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三宝尊菩萨造。释大域龙树菩萨所造颂。

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 前有普门子缘起序 南晋楚北多士)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昔于台岭。随诸问者签下所录。不暇寻究文势生起。亦未委细分节句逗。晚还毗坛。辄添肤饰。裨以管见。然所记者。莫非述闻。兼寻经论。但识用暗短。而繁略颇驯。呈露后贤。敢悕添削。

法华文句记(二十卷北作三十卷 南赵魏北晋楚更)

唐天台沙门湛然述

  即释智者文句也。后记云。适与江淮四十余僧。往礼台山。因见不空三藏门人舍光。奉勅在山修造。云与不空亲游天竺。彼有僧问曰。大唐有天台教迹。最堪简



邪正。晓偏圆。可能译之。将至此土耶。岂非中国失法。求之四维。而此方少有识者。如鲁人耳。故厚德向道者。莫不仰之。敬愿学者。行者。随力称赞。应知自行兼人。并异他典。若说若听境智存焉。若冥若显。种熟可期。并由弘经者有方故也。若直尔讲说。是弘经者。何须衣。座。室。三之诫。如来所遣。岂可聊尔。余省躬揣见。自觉多惭。迫以众缘。强复疏出。纵有立破。为树圆乘。使同志者。开佛知见。终无偏党。而顺臆度。冀诸览者。悉鉴愚忱。一句染神。咸资彼岸。思惟修习。永用舟航。随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舍。经耳成缘。或顺或违。终因斯脱。愿解脱之日。依报正报。常宣妙经。一刹一尘。无非利物。唯愿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萨。密借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凡有说处。亲承供养。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转。

观音玄义记(四卷 南何北遵)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智者玄义也

观音义疏记(四卷 南何北遵约)

宋四明沙门知礼述



  即释义疏也。后附天竺寺沙门遵式释重颂云。第二重颂。是隋炀大业中。智者灭后。笈多所译。方入大部。故疏阙释。

涅槃玄义发源机要(四卷 南土北同)

宋钱唐沙门释智圆述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 敦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窥基述

大乘起信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