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答谢。若等。若增酬报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欲报恩而彼不受。
  第三十五不慰忧恼戒
  若菩萨。见诸众生。有眷属难。财物难。以嫌恨心。不为开解除其忧恼。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前不同事中说。
  第三十六不施财戒
  若菩萨。有求饮食衣服。以嗔恨心。不能给施。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无。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彼犯王法。护王意故。若护僧制。
  虽不给施。亦不加毁。故仅结轻。又或中下品悭。非上品悭。故结轻也。不犯有六种并可知。
  第三十七不如法摄众戒
  若菩萨。摄受徒众以嗔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具。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若护僧制。若病。若无力。若使有力者说。若彼有力多知识大德自求众具。若曾受教自己知法。若外道窃法不能调伏。
  菩萨若自乐远离行。不收徒众则已。苟受徒众。必当以二事将护。所谓。以法。以财。法者如法教授戒定慧学。财者衣食等四事供给也。犯不犯并如文可知。言外道窃法者。本是外道诈为徒众。意在盗取正法。以附邪宗。向由未具他心天眼。误摄受之。今既不能令其调伏。不以财法将护。亦不犯也。
  第三十八不随他戒。
  此即四摄法中。第三利行摄也。普贤十大愿王之中。名为恒顺众生。当知众生有事我往助之。名为同事众生。求愿我应许之。名为随他。
  若菩萨。以嫌恨心。不随他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为不如法事。若病。若无力。若护僧制。若彼虽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第三十九不随喜功德戒
  若菩萨。知他众生有实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说。亦不赞叹。有人赞叹者。亦不唱其善哉。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护彼意故。若病。若无力。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护僧制。若反令彼人起烦恼。起溢喜。起慢。起非义。除此等诸患故。(所以不说不赞不犯。)若似实功德。虽似(而实)非功德。若似实善说。虽似(而实)非善说。(不说不赞不犯。)若为摧伏外道邪见。(不说不赞不犯。)若待说竟(方乃赞叹唱善。)
  若实功德二句。据余译文应正回云。若似功德实非功德。若似善说实非善说。乃于文理俱顺。今是译人回文不尽。然不敢改。但添字释之则意自显。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
  若菩萨。见有众生应诃责者。应折伏者。应罚黜者。以染污心而不诃责。若但诃责而不折伏。若但折伏而不罚黜。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罚。不可与语。或难可教诲。(若教诲而与我)多起嫌恨(心。故置不诃责折伏罚黜。默而摈之。)若观时(节至。然后诃责折伏罚黜之。)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相言讼。若僧诤。若坏僧。(故不诃责)等。若彼不谄曲。有惭愧心渐自改悔。(故不须诃责等)。
  罪有三等。小者应诃责。中者应折伏。大者应罚黜。又悞犯则容可恕。故犯则应诃责。诃责不改则应折伏。折伏不改则应罚黜。若眷属情重。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皆名为染污心。皆名为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摄戒
  若菩萨。(既已)成就种种神力。(观众生)应当恐怖者。而恐怖之。应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知彼众生(设见神力。则必)更起染著。(或令)外道谤圣。(或及)成就邪见。(故不恐怖引接。)一切不犯。又若彼(见神力必)则发狂。若(彼由神力而)增苦受。(故不恐怖引接不犯)。
  已成神力菩萨。尚尔有犯。所以戒波罗蜜。非佛地不能究竟满也。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已说众多突吉罗法。若菩萨犯一一法。应作突吉罗忏。若不忏者。障菩萨戒。今问诸大士。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士。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于此众多法中。随犯一法即应忏悔。若不忏悔。虽不失戒。而能障戒。如尘障镜。如云障日。不能显明菩萨道也。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苟数数违犯。不生厌离。积轻成重。亦能失戒。具如羯磨文中所明。可不慎哉。二正列戒相竟。
  三结示宗趣三。初结指戒法功能。二劝示护持心要。三结显护戒利益。
  今初
  诸大士。我已说菩萨四波罗夷法。众多突吉罗法。此是弥勒世尊摩得勒伽和合说。(即此)律仪戒。(便是)摄善法戒。(便是)摄众生戒。此诸戒法。能起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