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者比丘戒。不得发起诤事。不得同贼伴行。不得党恶见人。不得畜被摈沙弥。不得拒谏难问。不得轻诃说戒。不得受戒而不知。不得违及羯磨。不得不与欲。不得与欲后悔。不得辄入官阃。不得辄提宝物。不得非时入村。不得作高床。不得兜罗棉贮褥。不得作骨牙角针筒。不得过量修覆疮衣。不得等佛衣量。不得任尼代索食。不得学家受食。不得恐处受食。不得不齐整著衣。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乃至人持杖剑刀盖等。不得为说法如此二百五十戒中。但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其余二百四十四戒悉皆同学。若不学者。仍同比丘结罪。以是菩萨比丘。不可谓是菩萨沙弥。菩萨优婆塞等故也。菩萨比丘既尔。菩萨比丘尼亦然。菩萨式叉摩那。亦须同学六法。菩萨沙弥亦须同学十戒也。憍奢耶。此翻虫衣。即是蚕绵。但许为众生畜。不许自用。大涅槃经明文昭著。大佛顶经亦有诰诫。慎之。慎之。又菩萨比丘。虽云不同学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然亦同须说净。故地持云。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为非净故。以清净心舍与十方诸佛菩萨。如比丘将现前衣物舍与二师等。涅槃亦云。虽听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也。荆溪辅行记云。有人言。凡诸所有。非己物想。有益便用。说净何为。今问等非己物。何不任于四海。有益便用。何不直付两田 。而乃闭之深房。封于囊箧。宝怀他想。用必忽谓己财。仍违说净。故知不说净人。深乘佛制两乘。不摄三根不收。若此出家岂非虚丧。缁门警训云。今时讲学。专务名利。不耻五邪。多畜八秽。但随浮俗。岂念圣言。宁知日用所资无非秽物。箱囊所积。并是犯财。慢法欺心。自贻伊戚。谁知报逐心成。岂信果由因结。现见袈裟离体。当来铁叶缠身。况大小两乘。通名净法。倘怀深信。岂惮奉行。
  第九住邪命戒
  若菩萨。身口谄曲。若现相。若毁呰。若因(自己向所得)利(养复向人说以动人心而)求(再得其)利。(养若如是)住邪命法。无惭愧心。不能舍离。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断彼故。起欲方便。烦恼增上更数数起。
  身口谄曲者。总明邪命之相。若现相者。或现奇特相。或现寒热等相。皆是身谄曲也。若毁呰者。或卜相吉凶为人说法。或高声现威。令人敬畏。皆是口谄曲也。若因利求利者。或自说功德。或说所得供食以动人心。则亦是口谄曲。或以物赠遗白衣。或贩卖出纳求利。则亦是身谄曲。故总结云。住邪命法也。不知尊重己灵。故无惭。不知仰希贤哲。故无愧。然仅云染污犯。不云失菩萨戒者。犹有菩提智愿不忘故耳。倘不悔革必招秽果。
  第十掉戏戒
  若菩萨。掉动心不乐静。高声嬉戏。令他喜乐。作是因缘。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为断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说。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忧。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戏。为摄彼故。欲断彼故。为将护故。若他疑菩萨嫌恨违背。和颜戏笑。现心净故。
  第十一倒说菩萨法戒
  若菩萨。作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乐涅槃。应背涅槃。不应怖畏烦恼。不应一向厌离。何以故。菩萨应于三阿僧只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如是说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声闻深乐涅槃。畏厌烦恼。百千万倍。不及菩萨深乐涅槃。畏厌烦恼。谓诸声闻但为自利。菩萨不尔。普为众生所留不染污心。胜阿罗汉成就有漏离诸烦恼。
  谓声闻阿罗汉所留不染污心。乃是成就无漏。离诸烦恼。譬如水中莲花。是不为难。今菩萨所习不染污心。以普为众生故。须要成就有漏而仍离诸烦恼。譬如火中莲花。是最为难也。设非百千万倍深乐涅槃。畏厌烦恼。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烦恼过患耶。倘不畏厌烦恼。则是以染污心受生死果。不久必当迷失大菩提道。其为倒说甚矣。然不名为波罗夷者。亦约下中品言之耳。若决起此增上执见。便是说相似法谤菩萨藏。
  第十二不护讥嫌戒
  若菩萨。不护不信之言。不护讥毁。亦不除灭者。若实有过恶亦不除灭(护其讥毁)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实无过恶而亦不除灭(嫌疑者)。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诽谤及余恶人(横生诽谤)。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缘生他讥毁。若前人若嗔若狂而生讥毁。(不除灭者是名不犯。)
  实有过恶。固宜改过。除讥毁。设无过恶。亦宜速嫌避疑也。惟除外道恶人。嗔狂谤毁不可强除灭耳。
  第十三不折伏众生戒
  若菩萨。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忧恼而不为(利益彼)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观彼(众生)现在少所得利益。多起忧恼。
  第十四嗔打报复戒
  若菩萨。骂者报骂。嗔者报嗔。打者报打。毁者报毁。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
  第十五不如法忏谢戒
  若菩萨侵犯他人。或虽不故犯。令他起疑(似故触犯)者。(我则)应忏谢。(若以)嫌恨轻慢心不如法忏谢者。是名为犯众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若知彼欲令作不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