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经亦兼用之。然非今经之正意也。
  
  若以离二边中为不可往。则历别三谛。为理无上。无量四弘。为慈悲无上。次第三止三观。为定慧无上。破除三惑。为智断无上。通达恒沙佛法。为徧知无上。观身非净非不净。双分别净不净等。为道品无上。十波罗密展转生起展转持净。为方便无上。三贤十圣等妙二觉。为位无上。徧降界内界外八魔。为利益无上。证得三种涅槃。为圆满无上。此则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无上宝也。由诸钝根菩萨。未能唯心直进。故于无次第中为说次第。今经虽兼用之。然亦非正意也。
  
  若以即二边中为不可往。则圆融三谛。为谛理无上。无作四弘。为慈悲无上。圆顿止观。为定慧无上。妄想无性。三惑不生。为智断无上。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为徧知无上。观身实相等。为道品无上。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唯心直进为方便无上。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为位无上。魔界如即佛界如。转魔界成佛界为利益无上。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为圆满无上。此则权位菩萨所不能往所不能有。而能接彼权位三乘。转彼愚法声闻。诱彼外通阐提。一切皆令得入其中。故名无上宝也。正是今经意也。初直就此题释竟。
  
  次约二译加入字释者。如来从龙王宫出。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尔时罗婆那夜叉王闻已。与诸眷属请佛入城佛受其请。乃入彼城而说此经。故唐译名大乘入楞伽经。魏译云入楞伽经也。今约此义释者。楞伽。即境无上也。入。即智无上及行无上也。名字入乃至究竟入。即位无上也。始终不离大海摩罗耶山。能入是般若。所入是法身。能所和合是解脱。即三法无上也。如来观机。彼王诚请。即感应无上也。彼王乘华宫殿。往世尊所。妓乐歌赞。兼复劝请大慧菩萨问法。佛入其城。现神通力。令王开悟。即神通无上也。一百八义。三十九门。即说法无上也。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从彼种种异佛刹来。即眷属无上也。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即功德利益无上也。上来释别题竟。
  
  次释通题者。梵语修多罗。或云有翻。或云无翻。智者大师和融有无故于翻五含五。各申教行理三。具如法华玄义。兹不复出。又此方圣说为经。贤说为传。修多罗旣是圣说。故直以此代彼。称之为经。经者。法也。常也。法者。轨持也。常者。不变也。如来所说一百八义。三十九门。破除外道声闻恶见妄想戏论分别。令知自心现量。教可轨也。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患。思惟佛地无相无生。行可轨也。常不思议第一义境。理可轨也。从得正觉至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不说是佛说。教不变也。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行不变也。古先圣道。法界常住如金银等性。如趣彼城道理不变也。此教无上。诸余梵魔天仙乃至二乘所不能宣。即是教不可往。此行无上。凡外二乘所不能修。即是行不可往。此理无上。凡外二乘所不能觉。即是理不可往。通别八字。并属能诠。名下所诠。一一能令大机众生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即教行理。以题例经。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斯由不食肉。一切文字。皆能诠也。一切所诠。皆教行理也。以此一经而例一代时教。亦复如是。可以意知。不复委说。第一略释名竟。
  
  第二显体者。能诠之文。皆属于名。所诠之义。有体宗用。体约理性。宗约自行。用约化他。然而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才涉言诠。便属增语。虽世间诸物。尚不即名。况理性玄微。如何可显。是故经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也。又云。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为谁说。是故菩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又云。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涅槃亦云。生生等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依此义故释名后。仍须显体。如以指指月欲人因言以见体也。略为七意。一正显体。二简伪滥。三一法异名。四八体之门。五徧为众经体。六徧为诸行体。七徧为一切法体。
  
  一正显体者。此经以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为体。言自心者。心体绝待。非自非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非有二。以当体不二故。强名为自心也。言现量者。现。谓显现。量。谓分量。言一切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乃至十界百界千如等种种诸法总是唯心所现。不出心之分量。故名为现量也。言第一义者。旣一切法。皆唯心现。不出心之分量。则全妄即真。当体不可思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即与离。二无所目。故名第一义也。言境界者。自觉圣智之所证得。非诸戏论所行之处。离四句相。离心缘相。而实徧为一切法体。不同虚空兔角。但有名字故名为境界也。此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乃一经之所正显。种种众行。皆归趣之。无量功德。共庄严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于五法中。唯取如如。于三性中。取成自性。于八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