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处。约理即是绝待妙谛也。自觉观察者。以自觉为所观察也。不由于他者。自外无他也。离见妄想者。旣无他。则无自。无自无他。则无可分别也。此是圆初住位。创证自觉圣智之体。从此上上升进。乃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地也。
  
  
  二说一乘二。初正释。二释疑。
  
  今初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唐云。云何名为知一乘道。谓离能取所取分别。如实而住)大慧。一乘觉者。非余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之所能得。唯除如来。以是故说名一乘。
  
  
  疏曰。诸法实相。本来平等。由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别。遂有六凡四圣差降不同。而此十界。仍即实相所谓无差而差。差即无差者也。但唯如来。乃能究尽。二乘尚不能知。况外道及梵天乎。
  
  
  二释疑二。初问。二答。
  
  今初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说三乘。而不说一乘。
  
  
  二答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中二。初明隐实施权。二明从权入实。
  
  今初
  
  佛告大慧。不自般涅槃法故。(唐云。声闻缘觉无自般涅槃法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以一切声闻缘觉。如来调伏。授寂静方便而得解脱。非自己力。是故不说一乘。复次大慧。烦恼障(二云智障。)业习气不断故不说一切声闻缘觉一乘。不觉法无我。不离分段死。(魏云。未得不可思议变易生。唐云。未名不思议变易死。)故说三乘。
  
  
  疏曰。二乘之人。必赖如来说法调伏。不能以自力而入涅槃。又烦恼断。智障不断。正使断。业习不断。所以隐一乘之实而不说也。彼旣不觉一切法无我。若非方便说三。则何由离分段生死。入变易生死。所以施善诱之权而说三也。问。独觉何藉如来调伏。答。若非四生百劫之前于如来所发辟支心。禀因缘教。何由瓜熟蒂落。覩花飞钏动而悟无生耶。问。如来亦于三秪百劫承事诸佛。方证菩提岂单自力。答。一乘觉者。离摄所摄妄想。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虽微尘劫中事微尘佛。而无自他徧计分别。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岂同二乘不达藏识。妄计心外有佛者耶。
  
  
  二明从权入实
  
  大慧。彼诸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及觉法无我。彼一切起烦恼过习气断。三昧乐味著非性。无漏界觉。(唐云。若彼能除一切过习。觉法无我。是时乃离三昧所醉。于无漏界而得觉悟)觉已。复入出世间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唐云。修诸功德。普使满足)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
  
  
  疏曰。由法我执。起人我执。譬如迷杌。方执为鬼。故以法执为一切过习也。除其法执。觉法无我。不复味著偏真三昧。譬如酒消。故从偏真无漏界觉。复入中道上上无漏界中。称性修行。普使满足。乃证究竟法身也。无漏界。即方便有余土。上上无漏界。即分证常寂光土。亦名实报庄严土。满足众具。谓四十二位所有功德智慧二种庄严自在法身。谓平等真如本源佛性也。初长文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却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唐云。诸乘我所说)
  
  
  疏曰。此颂为实所施权也。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也。
  
  
  乃至有心转。(唐作起)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魏云。差别。)我说为一乘。
  
  
  疏曰。此颂破权归实也。分别永尽。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如如之理。不在智外。故无乘。如如之智。不在理外。故无乘者。十界百界千如。皆是实相。故无有差别建立。此乃绝待无外之一乘也。
  
  
  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唐云。为摄愚夫故。说诸乘差别)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唐云。解脱有三种。谓离诸烦恼。及以法无我。平等智解脱)
  
  
  疏曰。此颂方便说三之意也。若不分别说三。何以摄引愚夫。故先明权教三解脱门。令离烦恼。又明法无我平等不思议解脱门。令净所知也。
  
  
  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动。彼起烦恼灭。余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唐云。三昧酒初醉)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唐云。彼非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唐云。声闻亦如是。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