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魏云。无有妄想法。因缘法亦无。取有及谤无。分别观者见。唐云。无有妄计性。而有于缘起。建立及诽谤斯由分别境。)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唐云。若无妄计性。而有缘起者。无法而有法。有法从无生)
  
  
  疏曰。前一偈。明依缘起。方有妄想。故妄想虽无性。而缘起是幻有。若计妄想有性。则是建立。若计缘起全无。则是诽谤。计有计无。皆妄想所坏也。后一偈。明由妄想方成缘起。故缘起非实有。而妄想非定无。若计妄想定无。如何能成缘起之有。若计缘起实有。如何乃从无性之妄想生耶。故知妄想本空。亦离四句。缘起如幻。亦离四句矣。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缘起。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疏曰。此明能徧计者。则是妄想。所徧计者。则是缘起。故五法中之相名妄想三法。皆缘起性。皆是徧计所缘境也。
  
  
  究竟不成就。则度诸妄想。然后智清净。是名第一义。
  
  
  疏曰。此明若知妄想所缘即缘起性。如知蛇即是绳。鬼即是杌。则蛇鬼究竟皆不成就。便能度诸妄想。二空智净。证得真如第一义矣。
  
  
  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魏云。内身证境界。唐云。自证真如境)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魏云。及三种亦尔。唐云。三自性亦尔)修行分别此。(唐云。修行者观此)不越于如如。
  
  
  疏曰。此明依迷情说。故有十二妄想。六种缘起。(即前所云因有六种)若证自觉知境界。则十二妄想六种缘起。性皆空寂无有差别。故五法三性。总不出真如也。
  
  
  众相及缘起。彼名起妄想。彼诸妄想相。从彼缘起生。(唐云。依于缘起相。妄计种种名。彼诸妄计相。皆因缘起有。)觉慧善观察。无缘无妄想。成已无有性。云何妄想觉(唐云。真实中无物。云何起分别。此下魏更有云。若真实有法。远离于有无。若离于有无。云何有二法。唐更有云。圆成若是有。此则离有无。旣以离有无。云何有二性)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唐云。妄计有二性。二性是安立。)妄想种种现。清净圣境界。(唐云。分别见种种。清净圣所行。)
  
  
  疏曰。此重明秪就缘起相上而起妄想。则妄想便从缘起而生。亦秪就缘起法上而善观察。则缘起尚无。妄想何有。缘妄俱无即圆成实。圆成实境。本非有性。何容起妄觉耶。依彼二译。各有四句申明圆成实性旣非有性。亦非无性。言非有者。破众生之计有。非断无也。言若有者。破邪计之断无。非有物也。旣离有无。安有二性。是故安立二性。皆妄计耳。由妄计故。妄见种种。若知性本清净。无种种者。种是圣智所行境也。
  
  
  妄想如画色。缘起计妄想。(魏云。见妄想种种。因缘中分别。唐云。妄计种种相。缘起中分别)若异妄想者。则依外道论(唐云。若异此分别。则堕外道论)妄想说所想。因见和合生。(唐云。以诸妄见故。妄计于妄计)离二妄想者。如是则为成(唐云。离此二计者。则为真实法)
  
  
  疏曰。此结明妄想缘起。并皆无性。非定一也。谓世人妄计种种诸相。但如画色。缘起非实。而彼于中妄生分别。若谓异妄分别。别有种种相可得者。是计心外有境。堕外论也。不过因诸妄见和合。故以妄想。还说其所妄想而已。能妄想者。秪是我法二执相应之第六识。所妄想者。秪是色心等缘起诸法。若离能所二计。则妄想旣空。缘起亦寂。即为圆成实性。譬如瞖尽花亡。即是晴明空矣。第十六涅槃妄想门竟。
  
  
  第十七自觉圣智一乘门三。初请问。二许宣。三正说。
  
  今初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唐云。自证圣智行相。及一乘行相)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唐云。我及诸菩萨得此善巧。于佛法中。不由他悟)
  
  
  二许宣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三正说二。初说自觉圣智。二说一乘。
  
  今初
  
  佛告大慧。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唐云。依诸圣教。无有分别)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唐云。观察自觉)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疏曰。此正唯心直进圆顿妙修也。妄想者。所观境也。无性者。境之谛也。空故无性。假故无性。中故无性。三一一三。不可思议。故无性也。独一静处者。约事即是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