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观。)而是垂发。毕竟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如是外道妄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疏曰。五瞖见垂发譬。譬邪执不达性空也。余人不见。故非性。瞖者妄见。故非无性。二界依正。亦复如是。圣眼了知本空。凡愚计为实有也。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疏曰。六火轮非轮譬。譬相似相续法中。凡外妄计为常为一。不知诸法念念灭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二皆作玻瓈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魏云。说非有法依因缘生。唐云。说非有为生。)缘有者言灭。(魏云。复有说言实有法灭。唐云。坏于缘有)
  
  
  疏曰。七水泡似珠譬。譬外道取不实法。起生灭执也。世间戒定慧法不能出离生死。如水泡无摩尼用。智者不取。故非摩尼。愚小计著。故非非摩尼。当其有本非有。而彼妄说有生。逮取之而不可得。又复妄言有灭。岂知水性无生灭哉。初有七譬。譬凡外妄计竟。
  
  
  二有五譬。譬依佛法起计。又二。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二以五譬譬其非实。
  
  初又二。初斥世间因明不应摄取。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今初
  
  复次大慧。有三种量。五分论。各建立已。(魏云。彼诸外道建立三种量五分论。)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计著。(唐云。立三种量已。于圣智内证离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别。)大慧。心意意识身心转变。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唐云。诸修行者。转心意识。离能所取。住如来地。自证圣法。于有及无。不起于想。)若复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摄取想生者。彼即取长养及取我人。(唐云。若于境界起有无执。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疏曰。三种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五分论者。宗因喻合结也。宗因喻亦名三支比量。合结不过成之而已。然三量五分。本是佛说。而魏译直云外道建立。宋唐二译。虽不直云外道。观其文意。亦是有性妄想计著之由。当知法无邪正。邪正在人。佛本以三量五分破有无执。若依之更执有无。则佛法亦成外道也。离二自性事者。远离徧计及依他执。即圆成实之体性也。此圆成实。性离有无。非能所取。若执有无。便成能所。则有法相及我相矣。
  
  
  二显随情俗谛是化佛说
  
  大慧。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说。非法佛说。又诸言说。悉由愚夫希望见生。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分别显示。(唐云。一切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说。非法佛说。化佛说法。但顺愚夫所起之见。不为显示自证圣智三昧乐境。)
  
  
  疏曰。诸阿含经。亦说诸法自相共相。以破愚夫虚妄我执。葢彼旣不能达唯心境界。故亦不能即于化身而见法身也。初正显俗谛是随情说竟。
  
  
  二以五譬譬其非实
  
  譬如水中。有树影现。彼非影。非非影。非树形。非非树形。如是外道见习所熏。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现量。
  
  
  疏曰。自心如水。诸法如影。水外无影。故非影。水中显现。故非非影。捞不可得。故非树形。宛然是树。故非非树形。当知自心现量。本非有无。不应计著也。
  
  
  譬如明镜。随缘显现一切色像。而无妄想。(唐云。譬如明镜。无有分别。随顺众缘现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见像非像。(魏云。有缘得见。无缘不见故。)妄想愚夫而作像想。(魏云。自心分别。见像有无。)如是外道恶见。自心像现。妄想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疏曰。自心如镜。诸法如像。对缘显现而非有。离缘不现而非无。外道不达。妄作有无计著也。
  
  
  譬如风水。和合出声。彼非性。非非性。(魏云。譬如诸响。因入山河水风空屋和合而闻。彼所闻响。非有非无。何以故。因声闻声故。唐云。譬如谷响。依于风水人等音声和合而起。彼非有非无。以闻声非声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疏曰。诸法如响。缘生无实。非有非无。不应计著。计著则成外道也。
  
  
  譬如大地无草木处。热焰用流。洪浪云涌。(唐云。日光照触。焰水波动。)彼非性。非非性。贪无贪故。(唐云。彼非有非无以倒想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