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云云)
  
  
  疏曰。摩帝。亦云末底。此翻为慧。欲达自心现量第一义境。必藉自觉圣智大慧故也。慧为法界。一切法趣慧。了知诸佛刹土。皆是自心所现境界。故能俱游。而能游所游。并依本觉佛性。故云承佛神力。知诸法空而不取证。故云从座而起。显出度生方便。故云偏袒右肩。方便不离实际。故云右膝著地。权实不二。随顺法性。故云合掌恭敬。由始觉智。显本觉理。故云以偈赞佛也。
  
  
  二大慧偈赞二。初正赞佛德。二结劝修观。
  
  今初
  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魏云。佛慧大悲观。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有无不可得。下三偈例同。唐译今本大同。)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五法也。世间名相。唯从妄想建立。性本如如。离于生灭。了此非有非无。名为正智也。智不得有无。故非生法二缘之悲。名为大悲。而起大悲心故。非二边之智。名为不得有无之智。
  
  
  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三自性也。一切诸法缘起如幻。心识执之而为妄想。远离心识妄想。则显成自性矣。
  
  
  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八识也。八识互为因果。展转相续。故非断常。变现世间。一切如梦。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疏曰。此赞佛究竟通达二无我也。烦恼。谓分别俱生种种诸惑。性是烦扰恼乱行人。即人我执也。尔焰。此翻所知。亦翻境界。即三界内外种种诸法。智苟有障。不能了知。故云。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即法我执也。今知烦恼常清净无相。是究竟通达人无我。知尔焰常清净无相。是究竟通达法无我。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魏云。佛不入不灭。涅槃亦不住。离觉所觉法。有无二俱离。唐云。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远离觉所觉。若有若非有。法身如幻梦。云何可称赞。知无性无生。乃名称赞佛。佛无根境相。不见名见佛。云何于牟尼。而能有赞毁。)
  
  
  疏曰。此赞佛虽究竟通达五法、三性、八识、无我。而实无有能通达及所通达之二相也。一切者。即指五法自性诸识无我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不复更灭。故云一切无涅槃也。无有入于涅槃之佛。亦无有佛能入涅槃。以佛是能觉之智。涅槃是所觉之理。理智不二。实无能所。故云远离觉所觉也。若定云佛及涅槃是有。则有能所。堕建立过。若定云佛及涅槃无有。则成断灭。堕诽谤过。故云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也。初正赞佛德竟。
  
  
  二结劝修观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净。(魏云。若如是观佛。寂静离生灭。彼人今后世。离垢无染取。唐云。若见于牟尼。寂静远离生。是人今后世。离著无所取。)
  
  
  疏曰。此劝行人于牟尼世尊。当以此寂静之理而观察之。是则远离二种生死。是名为不取诸法。而今世后世悉皆清净也。初说偈赞佛竟。
  
  
  二请佛垂许二。初说名启请。二佛许恣问。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偈赞佛已。自说姓名。我名为大慧。通达于大乘。今以百八义。仰咨尊中上。(魏云。仰咨无上尊。)
  
  
  二佛许咨问
  世间解之士。闻彼所说偈。观察一切众。告诸佛子言。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二请佛垂许竟
  
  三正申问答二。初问。二答。
  
  今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承佛所听。顶礼佛足。合掌恭敬。以偈问曰。云何净其念。云何念增长。云何见痴惑。云何惑增长。(魏云。云何净诸觉。何因而有觉。何因见迷惑。何因有迷惑。唐云。云何起计度。云何净计度。云何起迷惑。云何净迷惑。)
  
  
  疏曰。此总问迷悟之源也。言云何净其妄念。云何妄增长。云何照见此痴惑。云何痴惑增长耶。
  
  
  何故刹土化。相及诸外道。(魏云。何因有国土。化相诸外道。)
  
  
  疏曰。此问何故而有刹土。何故而有变化六道等相。何故复有诸外道法耶。
  
  
  云何无受次。何故名无受。何故名佛子。解脱至何所。谁缚谁解脱。(魏云。云何名佛子。寂静及次第。解脱至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