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八句分别所依。(唐云。唯愿为说百八句差别所依圣智事自性法门。)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魏云。依此百八句。为诸菩萨摩诃萨。分别说自相同相妄想分别体。修行差别法。唐云。一切如来。为诸菩萨堕自共相者。说此妄计性差别义门。)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徧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唐云。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庄严。)起幻境界。(唐云。入如幻境。)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疏曰。圣智事分别自性经者。谓圣人智慧之事。分别诸法之自性也。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此诸法自性。乃是百八句之所依。若以邪智分别。妄计自性有性。所谓或邪因性。或无因性。则一一法能成百八见网。百八烦恼。若以正智分别。了达自性无性。所谓自心现量。心外非有。则一一法能成百八三昧百八义门也。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者。旣离名相妄想。必不别计正智如如。旣离分别缘起。必不别计成自性也。法身智慧自庄严者。同诸佛理智之体也。起幻境界者。同诸佛应化之用也。升一切刹兜率天宫者。示同三藏教一生补处也。升一切刹色究竟宫者。示同通教带劣胜应世间最高大身也。逮得如来常住法身者。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说此法门。有此大益。所以诸大菩萨。皆心念请。大慧菩萨复发言请也。
  
  
  二正说八。初破有无妄计。二明净除顿渐。三辨声闻通相。四简常不思议。五明种性差别。六明三自性相。七明二无我相。八破建立诽谤。
  
  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
  
  初又二。初正破有无妄计。二转破妄想言无。
  
  初又二。初叙。二破。
  
  今初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唐云。有一类外道。见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想兔无角。起于无见。)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魏云。如兔角无。诸法亦无。)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标形处横法。各各差别。(魏云。见四大功德实有物。见各各有差别相。唐云。见大种求那尘等诸物。形量分位各差别已。)见已计著无兔角。横法作牛有角想。(魏云。实无兔角虚妄执著。妄想分别实有牛角。唐云。执兔无角。于此而生牛有角想。)
  
  
  疏曰。一切诸法。皆是自识所现相分。无即非无。有即非有。如梦中物。不离梦心。如何可计实无实有而有诸外道。不达惟识。妄见诸法随因而尽。遂作无所有妄想计著。起于兔无角想。则谓诸法皆无。同于兔角。成断灭见。不知自心所现诸法。非断无也。复有余外道。妄见心外有四大种。依于极微诸尘。而形量分位各各差别。执兔无角。对彼无之分位。安立有之分位。而作牛有角想。成邪常见。不知诸法唯心所现。非实有也。求那。此翻为依。陀罗骠。此翻为尘横法。即唐译所谓分位。言纵横交错杂陈之法也。
  
  
  二破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魏云。不知唯心。唐云。不了唯心。)自心境界妄想增长。(魏云。妄想分别增长自心界。唐云。但于自心增长分别。)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唐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现。大慧。应知。兔角。离于有无。诸法悉然。勿生分别。)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免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唐云。云何兔角离于有无。互因待故。)乃至微尘分别事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唐云。分析牛角乃至微尘。求其体相。终不可得。圣智所行。远离彼见。故是于此不应分别。)
  
  
  疏曰。此正破外道不悟唯心。所以堕在有无二见。乃于自心境界之中增长有无二种妄想分别也。殊不知现在根身。及所受用之资财。所建立安住之器界。一切皆是妄想根量。唯分别现。乃至一切法性。亦复如是。心外无法。故离有。唯心所现。故离无。譬如镜像水月。梦境空华。不可谓无。不可谓有。是则一切诸法。皆离有无。即兔与牛。亦是自心分别所见。性离有无者矣。柰何于此离有离无之牛兔。而更妄想分别一有角一无角耶。夫待有言无。待无言有。则不知有无皆是自心分别。然离郤自心分别。安有有无二法可得哉。又必对牛角有而观兔角无者。试析牛角至微尘时。牛角安在。牛角旣尚非有。云何对之而计兔角无耶。夫牛角本惟心现。非极微成。但众生妄计为有。故令析之。则不可得。当知但是析其计有之心。非谓心外果有牛角。可析为心外之极微也。故唯识云。为执粗色有实体者。佛说极微。令其除析。非谓诸色实有极微。由此应知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文)若达诸法皆识变现。即名圣智所行境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