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八部五十二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二部一百五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一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经论等(一百六部六百三十三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二人所出经论等(一百一十七部一千六百六十八卷)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数与第十卷中都数多少不同又与诸本对勘数亦少多差别未详何者为

正)

  已上一录分为五卷(从第一至第五)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单重缘叙莫知致传失译)

  大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纸)

  大乘律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十二部三十四卷)

  大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纸)

  小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纸)  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

  小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

  贤圣集录通大小乘(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纸)

  右一录分为第六第七二卷

  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三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三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十四纸一十八帙)

  右一录为第八卷(撰录者曰寻此录数与次前录部卷有同者有不同者前录出大乘律此合入经中又单重交杂前后差舛凭何准定)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文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撮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大乘经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大乘律本(二十部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大乘论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小乘经(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

  小乘律(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小乘论(全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都合小乘经律论。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贤圣集传(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九百九十七纸)

  右一录为第九卷(撰录者曰寻此中意上所列者是转读数诸重译经但存一本余并义理无异删而不存)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谓统检群录校本则无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显目访之)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杂显未足申明今别题录使寻览易晓)

  历代诸经支泒陈化录第七(谓别生诸经典顺时俗未通广本且接初心一四句颂未可轻削故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历代众经录目始终序第九(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谓经翻东夏应感徵祥而有蒙佑增信故使传持惟

远)

  右六录合为第十卷(欲具委之恐繁故略)

  内典录中。宣律师云。余少沐法流五十余载。宗匠成教轨范贤明。每值经诰德能无不目阅亲谒。至于经部大录欣悟良多。无论真伪思闻其异(云云)故魏晋之后。腾译□蒸制录讨论居然非一。或以数列。或用名求。或凭时代。或寄参

译。名纪一隅务存所见。斯并当时稽古。识量修明而缀撰笔削。不至详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