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卷第六
开元释教录卷第七
开元释教录卷第八
开元释教录卷第九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二(别录之二)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别录之三)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四(别录之四)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五(别录之五)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六(别录之六)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七(别录之七)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八(别录之八)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九(入藏录上)
开元释教录卷第二十(入藏录下)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一(别录之一)
--------------------------------------------------------------------------------
发布时间:2006-3-30被阅览数:391次
(文字〖大中小〗)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别分乘藏录下
  就别录中更分为七
  有译有本录第一(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
  有译无本录第二(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
  支泒别行录第三(六百八十二部八百一十二卷)
  删略繁重录第四(一百四十七部四百八卷)
  补阙拾遗录第五(三百六部一千一百一十一卷)
  疑惑再详录第六(一十四部一十九卷)
  伪妄乱真录第七(三百九十二部一千五十五卷)
  有译有本录第一之一。
  此有本录中复有三录。
  菩萨三藏录第一(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
  声闻三藏录第二(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
  圣贤传记录第三(一百八部五百四十一卷)
  有译有本录中菩萨三藏录第一之一。
  菩萨藏者。大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法身常在无灭无生。所诠之理则方广真如忘名离相。总乃三藏差异。别则一十二科。始乎发心终于十地。三明八解之说。六度四摄之文。若是科条名为此藏。始自汉明丁卯之岁。至我开元庚午之载。见流行者总六百八十六部。合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结为大乘法藏。总别条例具如后例。
  菩萨契经藏(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一百七十二卷二百三帙)
  菩萨调伏藏(二十六部五十四卷五帙)
  菩萨对法藏(九十七部五百一十八卷五十帙)
  大乘经重单合译(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一百七十九帙)
  (寻诸旧录皆以单译为先今此录中以重译者居首所以然者重译诸经文义备足名相揩定所以标初也又旧录中直名重译今改名重单合译者以大般若经九会单本七会重译大宝积经二十会单本二十九会重译直云重译摄义不周余经例然故名重单合译也又古译经经首皆无译人时代年月浸远寻讨莫知失译之言寔由于此今寻诸旧录参定是非时代译人具标经首失译之者载之于录庶释尊遗教终六万之修龄矣)
  般若部(新旧译本及支流经并编于此总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七十三帙)
  (般若经建初者谓诸佛之母也旧录之中编比无次今此录中大小乘经皆以部类编为次第小乘诸律据本末而为伦次大乘诸论以释经者为先集解义者列之于后小乘诸论据有部次第发智为初六足居次毗婆沙等支派编末圣贤集传内外两分大夏神州东西有异欲使科条各别览者易知)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六十帙大唐三藏玄奘于玉华宫寺译出翻经图)
  右此经总四处十六会重单合译具列如左。
  第一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四百卷)
  右新译单本从第一卷至第四百。
  第二(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七十八卷第四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大品放光光赞般若同本异译。从四百一卷至四百七十八。比于旧经阙无常啼等品。余意大同。
  第三(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五十九卷)
  右新译单本从四百七十九卷至五百三十七。
  第四(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一十八卷第八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道行小品明度长安品等同本异译。从五百三十八卷至五百五十五。比于旧经亦阙常啼等品。余意不殊。
  第五(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十卷)
  右新译单本。从五百五十六卷至五百六十五。
  第六(重会)王舍城鹫峰山说(八卷第二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胜天王般若同本异译。从五百六十六卷至五百七十三。
  第七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曼殊室利分(二卷第三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两译文殊般若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四七十五卷。
  第八(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那伽室利分(一卷第三译)
  右新译重本。与旧濡首菩萨分卫经等同本异译。当第五百七十六卷。
  第九(重会)室罗筏城给孤独园说能断金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