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尼惊异之。告乡人云。能是有道之人。宜请瞻礼。近有宝林古寺旧地。可完缉。延师居之。四众雾集。俄成宝坊。
  师一日自念曰。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遂至昌乐县西山石室间。遇智远禅师。今遂请益。远曰。观子神机爽拔。殆非常人。吾闻西域菩提达磨传心印于黄梅。汝当往彼参决。
  师辞去。造黄梅之东山。即唐咸亨年中也。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
  至仪凤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届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讲涅槃经。师见二法师争风幡。一人言风动。一人言幡动。能召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二人言下大悟。曰。莫是卢行者否。是即速说。
  师曰。我即惠能也。
  二法师曰。我等乃西天令来于此土。与汝披剃受具。
  仍法性寺有智光律师戒坛。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记云。后有肉身菩萨在此坛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侧。手植二菩提树。记曰。却后一百二十年。有大士受具于此树下。宛如宿契。
  二法师曰。我为汝落发之师。汝为我得法之师矣。盖以感悟风幡之言也。
  明年二月八日。受具已。曰。吾不愿居此。后师至宝林寺。韶州刺史韦据请居大梵寺。
  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简曰。弟子之回。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
  师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
  简曰。如何是大乘人见。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遇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今。常住不迁。名时道。
  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所谈。
  师曰。外道所谈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今犹不灭。生亦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外道者。但以文字句义所说。欲知心要。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妙用河沙。
  简于是言下大悟。曰。弟子始知本性不遥。涅槃寂静。无余有法。一切现前。言已。礼辞归阙。表奏师语。有诏谢师。并赐摩衲袈裟.宝钵.缯帛。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宝林为中兴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重加修饰大师写经坊。赐额为法泉寺。师新州旧居为国恩寺。
  一日。师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静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今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座卧。纯一真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此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泽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先天元年。告众曰。吾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纯熟。泽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师说法化世。经四十载。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
  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谓众曰。吾欲归新州。速理舟楫。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师之法藏。何人传受。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
  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云。
  头上养亲  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  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在家一出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言讫。往新州国恩寺。跏趺示寂。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时韶.新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