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尊  比肩三吼族
  足下一毛生

  又曰。
  灵集愧天恩  生芽二六人  法中无气味
  石上有功勋

  又曰。
  本是大虫男  翻成师子谈  官家封马岭
  同相三十三

  又曰。
  九女出人伦  八个绝婚姻  朽将添六足
  心祖众中尊

  又曰。
  走戊与潮邻  鹅乌子出身  二天虽有感
  三化寂无尘

  又曰。
  说少何曾少  言流又不流  草若除其首
  三四继门修

  耶舍曰。吾此谶以志将来。却后二百八十年中。有大国王善崇三宝。君唱臣和。海晏河清。前记诸怀耳。
  是时。首因一师兴隆多圣。万天懿仰承圣记。佩服无斁。编之简册矣。后耶舍三藏庐山顺寂。梁简文遣使传此谶文。编于续法传。
  时菩提达磨演化本国。有佛大胜多者。小乘学也。分途而为六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达磨曰。今此六宗永缠邪见。
  言已。至第一有相宗所而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
  众中有一尊长名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
  师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明实相。当何定耶。
  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
  师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
  师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
  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
  师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
  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
  师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
  萨婆罗心知师圣。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否。
  师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生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
  至第二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
  彼众中有智者名波罗提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师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
  彼曰。我明无相。心不敢舍。当于明时。亦无当者。
  师曰。于诸有无。心不取舍。又无当者。谁明无故。
  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
  师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
  师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
  波罗提闻师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师。忏悔往谬。师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至第三定慧宗所而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
  彼众有一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师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即不二。
  师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
  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
  师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而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
  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
  师曰。汝言依教。即染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
  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净。即戒即行。
  师曰。俱是俱非。何言清净。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伏。
  至第五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净者答曰。我说无得。非得无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
  师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
  师曰。得既非得。非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净闻之。顿除疑误。
  至第六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
  彼有长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
  师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
  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
  师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
  彼闻旨海。豁如冰释。既而六众咸誓归依。
  异见王立。轻毁三宝。每云。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