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

此别计如来藏为心外实法。如冥谛胜性、虚空、大自在天等。而以有生死得涅槃者。名之为人我也。

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

如来藏无始无终。生死依之。无始有终。涅槃依之。有始无终。藏性如方。生死如迷。涅槃如觉。方外别无迷觉。则知人空。迷觉之外。亦别无方。则知法空。又藏性如湿。生死如冰。涅槃如水。湿外别无冰水。何处有受生死证涅槃之人。冰水之外。亦无湿性。何处有起生死成涅槃之法耶。初正除我见竟。

【(庚)二例破余见】

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彼四。谓边见、邪见、戒取、见取也。由不了无我如来藏义。虚妄计有人我可得。然后依之计断计常。名为边见。依之拨无善恶因果。名为邪见。依之苦行以求解脱。名为戒取。依之求生梵天空处等。名为见取。是故除此人我见已彼四种见。皆悉不能自安立也。初释人我见竟。

【(己)二释法我见二。初明起执之由。二明对治之法。(庚)今初】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凡夫妄计五蕴为我我所。流转生死。由其往昔曾种二乘善根。佛逗彼机。为说五蕴生灭本无人我。原不曾说五蕴是实法也。彼自毕竟执著。不达五蕴本空。所以怖畏生死。妄取涅槃。违于大乘平等法门。岂如来说法之本意哉。

【(庚)二明对治之法二。初正明。二释疑。(辛)今初】

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

五蕴本性不生者。譬如目有赤眚。妄见灯光五色重叠。实无五色生也。物必有生。然后有灭。既本不生。更何可灭。故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所谓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生灭是真如体也。若究竟离分别执著者。谓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从名字证得。乃至究竟证得也。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者。染谓无明妄念。净谓无漏真如。依真有妄。依妄显真。所以觉与不觉。幷属生灭门摄。既相待立便非实有。便知生灭即不生灭。入真如门。从名字知。乃至究竟知也。言一切诸法者。即是染法净法。色法心法。智法识法。无法有法。以要言之。五位百法。百界千如。种种法也。从本已来非色非心等者。以法法本来皆即真如。非俟成佛。方融为真如也。且如色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心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乃至有即真如故。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以要言之。于诸染净法中随拈一尘。皆是本即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不可说相也。唯其一切俱非。便能一切俱即。便显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之真如矣。

【(辛)二释疑】

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疑曰。既云皆是不可说相。云何复说真如生灭门等诸言教耶。释意可知。嗟呼。后世随言执义。闻说真如受熏。便执真如定当受熏。闻说真如不受熏。便执真如定不受熏。甚至分河饮水。可谓增妄分别。不生实智甚矣。然岂马鸣护法之正旨哉。二对治邪执竟。

【(丁)三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若知生灭即是真如。则生佛平等。无修不修。若知真如举体生灭。则迷悟天渊。正须于无修不修之中。炽然熏修。而此熏修。即是无修。非以不修为无修也。以不修即是逆修。非同修即无修之顺修故。然利根者。闻此一心二门妙义。自能不生退屈。不怀上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何劳更为分别。今为中下根人。未能随文入证。歇即菩提。故为悬示从因至果正修行路也。文为二。初总标。二各释。(戊)今初】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一切如来得道正因。即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因正。则果自正。故须发心修习。令其现前。但略明三种发心因相。不必详辨果相。以如来果相。前于显示大乘体相用中。已略明故。

【(戊)二各释三。初释信成就发心。二释解行发心。三释证发心。(己)初中二。初征起。二解释。(庚)今初】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庚)二解释二。初释信成就。二释发心。(辛)初又二。初正释成就。二兼释未成。(壬)今初】

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