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即是常法。非念念灭。既非常故。即如灯焰。前后相因而起。体唯净心也。是故以心收彼。有即非有。彼有非有。故名此净心为空如来藏也。

能熏指过去子果二种无明。无明指现在子果二种无明也。余文可知。

 【(卯)五遣因果一异疑】

问曰。果时无明。与妄想为一为异。子时无明。与业识为一为异。答曰。不一不异。何以故。以净心不觉故动。无不觉即不动。又复若无无明。即无业识。又复动与不觉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异也。又不觉自是迷闇之义。过去果时无明所熏起故。即以彼果时无明为因也。动者自是变异之义。由妄想所熏起故。即以彼妄想为因也。是故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此是子时无明。与业识不一不异也。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者。无明自是不了知义。从子时无明生。故即以彼子时无明为因。妄想自是浪生分别之义。从业识起。故即以彼业识为因。是故无明妄想不一。复以意识不了境虚。故即妄生分别。若了知虚。即不生妄执分别。又复若无无明。即无妄想。若无妄想。亦无无明。又复二法和合俱起。不可分别。是故不异。此是果时无明与妄想不一不异也。以是义故。二种无明是体。业识妄想是用。二种无明自互为因果。业识与妄想亦互为因果。若子果无明互为因者。即是因缘也。妄想与业识互为因者。亦是因缘也。若子时无明起业识者。即是增上缘也。果时无明起妄想者。亦是增上缘也。上来明空如来藏竟。

答中先明不一不异义。次明体用因果及因缘增上缘义。以此诸义。惟依一心虚妄建立。有即非有。故得结成空如来藏也。子时无明与业识。先明不异。次明不一。果时无明与妄想。先明不一。次明不异。繇根本无明。得有业识之用。繇枝末无明。得有妄想之用。故以二种无明为体也。繇子时无明。得生果时无明。复繇果时无明。熏成子时无明。故二种自互为因果。名亲因缘。繇业识得起妄想。复繇妄想熏成业识。故二种亦互为因果。亦名亲因缘。若子时无明起业识。果时无明起妄想。但是异法相成。只名增上缘也。

 【(丑)二明不空义。犹大佛顶经所谓一即一切。即十界俱即。非偏假也。文为二。初总立诸科。二随科各释。(寅)今初】

次明不空如来藏者。就中有二种差别。一明具染净二法以明不空。二明藏体一异以释实有。第一明染净二法中。初明净法。次明染法。初明净法中。复有二种分别。一明具足无漏性功德法。二明具足出障净法。

 【(寅)二随科各释即为二。初明具染净法。二明藏体一异。(卯)初中二。初明净法。二明染法。(辰)初又二。初明具足无漏性功德。二明具足出障净法。(巳)今初】

第一具无漏性功德者。即此净心。虽平等一味。体无差别。而复具有过恒沙数无漏性功德法。所谓自性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真实识知义故。常乐我净义故。如是等无量无边性净之法。唯是一心具有。如起信论广明也。净心具有此性净法。故名不空。

起信论云。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有动。非真识知。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心性无动。即真实识知等义。此性净法。不约德用言也。

 【(巳)二明具足出障净法二。初明果性惟心所具。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午)今初】

第二具出障净德者。即此净心。体具性净功德。故能摄持净业熏习之力。由熏力故。德用显现。此义云何。以因地加行般若智业。熏于三种智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果德三种大智慧也。复以因地五波罗蜜等一切种行。熏于相好之性。令起用显现。即是如来相好报也。然此果德之法。虽有相别。而体是一心。心体具此德故。名为不空。不就其心体义明不空也。何以故。以心体平等非空不空故。

 【(午)二明能熏亦惟心所具】

问曰。能熏净业。为从心起。为心外别有净法。以为能熏耶。答曰。能熏之法。悉是一心所作。此义云何。谓所闻教法。悉是诸佛菩萨心作。诸佛心菩萨心众生心是一。故教法即不在心外也。复以此教熏心解性。性依教熏以起解用。故解复是心作也。以解熏心行性。性依解熏以起行用。故行复是心作也。以行熏心果性。性依行熏起于果德。故果复是一心作也。以此言之。一心为教。乃至一心为果。更无异法也。以是义故。心体在凡之时。本具解行果德之性。但未为诸佛真如用法所熏。故解等未显用也。若本无解等之性者。设复熏之。德用终不显现也。如世真金。本有器朴之性。乃至具有成器精妙之性。但未得椎鍜而加。故器朴等用不现。后加以钳椎。朴器成器次第现也。若金本无朴器成器之性者。设使加以功力。朴用成用终难显现。如似压沙求油。钻冰觅火。鍜冰为器。铸木为瓶。永不可成者。以本无性故也。是故论言。若众生无佛性者。设使修道。亦不成佛。以是义故。净心之体。本具因行果德性也。依此性故。起因果之德。是故此德。唯以一心为体。一心具此净德。故以此心为不空如来藏也。

能熏所熏。若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