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学士通中创也。《中本起》,康孟祥出,出《大爱道品》,乃不知是禁经比丘尼法,堪慊切直割而去之,此乃是大鄙可痛恨者也。此二经有力道士乃能见,当以著心焉。如其轻忽不以为意者,幸我同志,鸣鼓攻之可也。
  
  ○四阿含暮抄序第十
  
  △未详作者
  
  阿含暮者,秦言趣无也。阿难既出十二部经,又采撮其要迳至道法为《四阿含暮》,与《阿毗昙》及律并为三藏焉。身毒学士以为至德未坠於地也。有阿罗汉名婆素跋陀,抄其膏腴以为一部,九品四十六叶,斥重去复,文约义丰,真可谓经之璎也。百行美妙,辨是与非,莫不悉载也。幽奥深富,行之能事毕矣。
  
  有外国沙门,字因提丽,先赍诣前部国,秘之佩身,不以示人。其王弥第求得讽之,遂得布此。余以壬午之岁八月,东省先师寺庙於邺寺,令鸠摩罗佛提执胡本,佛念、佛护为译,僧导、昙究、僧睿笔受,至冬十一月乃讫。此岁夏出《阿毗昙》,冬出此经,一年之中具二藏也。深以自幸,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若加数年,将无大过也。近敕译人,直令转胡为秦,解方言而已,经之文质,所不敢易也。又有悬数悬事,皆访其人,为注其下。时复以意消息者为章。章注修妒路者,其人注解,别经本也。其有直言修妒路者,引经证,非注解也。
  
  ○优婆塞戒经记第十一
  
  △出经後记
  
  太岁在丙寅,夏四月二十三日,河西王世子、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大沮渠兴国,与诸优婆塞等五百馀人,共於都城之内,诸天竺法师昙摩谶译此在家菩萨戒,至秋七月二十三日都讫,秦沙门道养笔受。愿此功德,令国祚无穷,将来之世,值遇弥勒,初闻悟解,逮无生忍。十方有识,咸同斯誓。
  
  ○菩萨经注序第十二
  
  △释僧馥
  
  夫万法无相而有二谛,圣人无知而有二名。二谛者,俗也、道也。二名者,权也、智也。二名以语默为称,二谛以缘性为言,缘性两陈而其实不乖,语默诚异而幽旨莫二。故《般若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见缘起为见法也。
  
  《菩提经》者,诸佛之要藏,十住之营统。其文虽约,而义贯众典;其旨虽玄,而晓然易览。犹日月丽天,则群像自朗;示之一隅,则三方自释也。经之为体,论缘性则以二谛为宗,语玄会则以权智为主,言菩提则以无得为玄,明发意则以冥期为妙。婉约而弘深,莫不备矣。耆婆法师入室之秘说也。亲承者寡,故罕行於世。家师顺得之於始会,余虽不敏,谬闻於第五十。性疏多漏,故事语而书绅。岂曰注解,自贻来哂,庶同乎我者,领之文外耳。
  
  ○关中出禅经序第十三
  
  △僧睿法师
  
  禅法者,向道之初门,泥洹之津径也。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门》、《大小安般》,虽是其事,既不根悉,又无受法,学者之戒,盖阙如也。鸠摩罗法师以辛丑之年十二月二十日,自姑臧至长安。予即以其月二十六日从受禅法。既蒙启授,乃知学有成准,法有成修。《首楞严经》云:“人在山中学道,无师道终不成。”是其事也。寻蒙抄撰众家禅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鸠摩罗罗陀法师所造,後二十偈,是马鸣菩萨之所造也。其中五门,是《婆须蜜》、《僧伽罗叉》、沤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马鸣、罗陀禅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觉中偈,是马鸣菩萨修习之以释六觉也。初观淫、恚、痴相及其三门,皆僧伽罗叉之所撰也。息门六事,诸论师说也。菩萨习禅法中,後更依《持世经》,益《十二因缘》一卷,《要解》二卷,别时撰出。
  
  夫驰心纵想,则情愈滞而惑愈深;系意念明,则澄鉴朗照而造极弥密。心如水火,拥之聚之,则其用弥全;决之散之,则其势弥薄。故论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心力既全,乃能转昏入明,明虽愈於不明,而明未全也。明全在于忘照,照忘然後无明非明,无明非明,尔乃几乎息矣。几乎息矣,慧之功也。故经云:“无禅不智,无智不禅。”然则禅非智不照,照非禅不成。大哉禅智之业,可不务乎!
  
  出此经後,至弘始九年闰月五日,重求检校,惧初受之不审,差之一毫,将有千里之降。详而定之,辄复多有所正,既正既备,无间然矣。
  
  ○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第十四
  
  △释慧道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作涂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於在用,交养於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