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辩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於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哉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开析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玩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於幽室,惠五目於众瞽,不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於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在上章掩茂,请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四分》四十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在昭阳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於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中阿含经序第八
  
  △释道慈
  
  《中阿含经记》云:“昔释法师於长安出《中阿含》、《增一》、《阿毗昙》、《广说》、《僧伽罗叉》、《阿毗昙心》、《婆须蜜》、《三法度》、《二众从解脱缘》。”此诸经律凡百馀万言,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忄希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会燕秦交战,关中大乱。於是良匠背世,故以弗获改正。乃经数年,至关东小清,冀州道人释法和、宾沙门僧伽提和,招集门徒,俱游洛邑。四五年中,研讲遂精。其人渐晓汉语,然後乃知先之失也,於是和乃追恨先失,即从提和更出《阿毗昙》及《广说》也。自是之後,此诸经律渐皆译正,唯《中阿含》、《僧伽罗叉》、《婆须蜜》、《从解脱缘》未更出耳。
  
  会僧伽提和进游京师,应运流化,法施江左。于时晋国大长者尚书令、卫将军东亭侯优婆塞王元琳,常护持正法以为己任,即檀越也。为出经故,造立精舍,延请有道释慧持等义学沙门四十许人,施诸所安,四事无乏。又预请经师僧伽罗叉长供数年,然後乃以晋隆安元年丁酉之岁,十一月十日,於扬州丹阳郡建康县界,在其精舍更出此《中阿含》。请宾沙门僧伽罗叉令讲胡本,请僧伽提和转胡为晋,豫州沙门道兹笔受,吴国李宝、唐化共书。至来二年戊戌之岁,六月二十五日草本始讫。
  
  此《中阿含》,凡有五诵,都十八品,有二百二十二经,合五十一万四千八百二十五字,分为六十卷。时遇国大难,未即正书,乃至五年辛丑之岁,方得正写,校定流传。其人传译,准之先出,大有不同。於此二百二十二经中,若委靡顺从,则惧失圣旨;若从本制名,类多异旧,则逆忤先习,不惬众情。是以其人不得自专,时有改本,从旧名耳。然五部异同,孰知其正?而道慈愚意,怏怏於违本。故诸改名者,皆抄出注下,新旧两存,别为一卷,与目录相连,以示於後。将来诸贤,令知同异,得更采访。脱遇高明外国善晋胡方言者,访其得失,刊之从正。
  
  ○增一阿含经序第九
  
  △释道安作
  
  《四阿含》义同,《中阿含》首以明其指,不复重序也。《增一阿含》者,比法条贯,以数相次也,数终十,今加其一,故曰增一也。且数数皆增,以增为义也。其为法也,多录禁律,绳墨切厉,乃度世检栝也。外国岩岫之士,江海之人,於《四阿含》多咏味兹焉。
  
  有外国沙门昙摩难提者,兜亻去勒国人也。龆龅出家,孰与广闻,诵二《阿含》,温故日新。周行诸国,无土不涉。以秦建元二十年来诣长安,外国乡人咸皆善之,武威太守赵文业求令出焉。佛念译传,昙嵩笔受。岁在甲申夏出,至来年春乃讫。为四十一卷,分为上下部,上部二十六卷,全无遗忘,下部十五卷,失其录偈也。余与法和共考正之,僧、僧茂助校漏失,四十日乃了。此年有阿城之役,伐鼓近郊,而正专在斯业之中,全具二《阿含》一百卷,《な婆沙》、《婆和须蜜》、《僧伽罗刹传》,此五大经,自法东流,出经之优者也。
  
  《四阿含》,四十应真之所集也。十人撰一部,题其起尽,为录偈焉。惧法留世久,遗逸散落也。斯土前出诸经,班班有其中者。今二《阿含》,各为新录一卷,全其故目,注其得失,使见经寻之差易也。合上下部四百七十二经,凡诸学士撰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後,幸共护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