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究竟无上种智之心。思乐圆佛妙业。问。寂光那有三毒正习。答。此约分证寂光言也。此文亦具四悉檀意。念佛。即世界。三毒除。即对治。善心生。即为人。乐佛业。即第一义也。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沐头。垢浊得除。

麻油澡豆。除秽之物。喻四教念慧。皆除惑之具也。依于一体三宝。而有住持三宝。于三宝中。佛宝最尊。喻之以头。当知住持佛宝。即吾自体佛宝也。垢浊既除。头则清净。念佛功成。佛性显现矣。

 △三法合。

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信好。

由受斋故念佛。由念佛得成斋。自净即令众人信好。可见自利为他之本。所以君子求诸己也。

 △二念法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二当念法。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

佛法无量。而三十七品。具足始终修证途辙。故独举之。分为七科。一四念处。谓身。受。心。法。为所观境。二四正勤。谓由念处观。令未生恶不生。已生恶除灭。未生善得生。已生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于中思惟则定。思惟则断。善能成就神通。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成无漏根。五五力。亦如根名。谓信等增长。能破五障。六七觉支。谓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调摄其心。不沈不浮。而入见道。七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安隐在道中行。此三十七品。四教名数皆同。而观慧各异。复各有竖入横具之不同。此能运载三土众生。到三涅槃。故为三世间明。所应具足不毁。思念勿忘也。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法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

念四教法。除四土三毒正习等。例前可解。

 △二喻显

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

受斋则以法为身。故即以身喻法。昧此法身性本清净。幻成三惑垢浊。垢浊既除。法身显矣。

 △三法合。

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

 △三念僧二。初示念境。二明念益。今初。

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

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今但言众者。以四双八辈。法尔具足事理二和故也。律中明僧有四种。一无惭僧。谓破戒者。二哑羊僧。虽不破戒。昧法律者。三清净僧。谓内外七贤。及持戒凡夫。四真实僧。谓四双八辈。今令念真实僧。故言恭敬亲附。依受慧教也。恭敬约意。亲近约身。受教约口。十六心满。初登圣位。名得沟港。犹云预流。即须陀洹果。八忍具足。智少一分。名受沟港证者。谓无间必当证沟港道。即须陀洹向。断欲界思六品。名得频来。犹云一往一来。即斯陀含果。断五品时。名受频来证者。即斯陀含向。断欲界九品思尽。名得不还。犹云不来。即阿那含果。断八品时。名受不还证者。即阿那含向。断三界惑尽。名得应真。谓与真谛常相应故。即阿罗汉果。进断非非想思。名受应真证者。即阿罗汉向。合为四双。分为八辈。辈者。类也。具足智断。故名丈夫。性遮清净。无作体不可坏。名为戒成。八解九次第等。名为定成。见四真谛。名为慧成。于有为诸行得解脱。名为解成。分别解脱因果不谬。名为度知见成。具慧行入正位。名为圣德。具行行满足功德。名为行具。以要言之。前三果及四向。是分证五分法身。阿罗汉果。是满证五分法身也。当为叉手。结成能念。举叉手以摄三业。天上天下尊者福田。结成所念。举福田以显德行也。然在家菩萨受斋念众。于真实僧。固应三业精勤。于清净僧。亦应礼拜供养。即哑羊及无惭僧。尤不应轻慢毁辱。如象王罗刹。尚敬服袈裟者。不害不食。何况归依三宝。自称近事净行者乎。十轮明训。昭若日星。投鼠忌器。世法可喻。思之慎之。又此四双五分。且约藏教为释衍门。则观慧虽殊。断证无别。别圆须约界外见思法性五阴。以辨人法。故知言虽在小。义实该大。又观心僧宝者。此心本非色声香味触法。名须陀洹。此心刹那生灭。名斯陀含。此心灭已无朕。名阿那含。此心四性不生。名阿罗汉。此心性无染污为戒成。此心性不动摇为定成。此心性不可昧为慧成。此心性非有为名解成。此心徧知有为无为诸法。名度知见成。乃至历四教明观。可以意得。

 △二明念益三。初正明。二喻显。三法合。今初。

是念众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喜心。即善心也。余例前可知。

 △二喻显。

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

淳灰亦譬四教念慧。僧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