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逾月。

  宋仁宗雅好禅学尝阅投子语至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子连叱遂有省因作释典颂十四篇其首章曰若问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头并六臂腊月正春风后以赐大觉琏琏因属和。

  哲宗元符三年治少室更名面壁庵时出芝一十二本华各异色甘露雨于池夜有光四起烛天人以为异。

  元祐癸酉九月一日夜开宝塔表里通明彻旦宫中降御香祀之。

  天圣九年诏迎曹溪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寻遣使送还(高宗奉德朋禅师作诗为赠有草深炯景重林茂夕阳微之句德朋住崇先即真歇嗣也)。

  徽宗崇宁中礼佛牙入大内御制赞展敬次舍利隔水晶跃出如雨点。

  政和三年诏尼慧光入内庭对御升座说法赐号净智大师尼说法且对御非制矣。

  宋孝宗与僧问答有空手铁牛之句丛林传之。

  宋少帝度宗长子即德祐皇帝也宋亡才七岁元世祖携之北去降封瀛国公后习梵字为僧母金太后为尼宫人皆祝发供送衣粮赐地顷亩(初妻公主后居沙漠为僧)。

  金章宗尝请报恩秀禅师宫掖说法妃主以下并拜感祥云甘露之应。

  元世祖尝问僧元一曰孔老徒众何以至少如来徒众何以至多元一曰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元世祖尝问众臣僚云每日还不放间也无群臣无以对世祖乃于袖中出数珠示之。

  元世祖尝于宫中设斋斋毕天雨金花缤纷而下诏中林禅师焚道藏伪经。

  世祖尝赐大藏经三十六藏于归化诸国写泥金藏经一部贮以七宝琅函度僧尼无算诏免僧寺租税洪武初为钟山之会三学名僧一时并集帝亲临睹之颇极禅讲之盛。

  洪武四年诏江南高僧十人于蒋山大建法会驾亲临幸天花坠地竣事还宫佛光五道贯月烛天良久乃已。

  永乐中文皇帝自制圣教序如唐贞观故事于是南北两藏极签轴之胜。

  永乐初仁孝皇后梦感佛说大希有功德经仁宗及汉王赵王皆为之序。

  永乐十七年颁赐佛经于大报恩寺及淮安等处时彩云满天云中现菩萨罗汉龙凤狮象及七宝浮屠等天雨金花祥光大集有红鸟白鹤飞绕盘旋移时不去。

  建文帝以靖难兵至去为僧初太祖遗帝一小箧云有急视此及启视但度牒而已帝遂披剃由湘湖入蜀至云南去闽又游广西居寿佛寺十五年升座说法归者甚众正统中思恩知州岑瑛闻于御史奏之驿送入京号为老佛有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后终于大内(弘光时加封让皇帝)。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


  学佛考训卷七

  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

  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

  儒流

  赤文绿字本绝筌蹄白马玄龟自离闻见授之阙里之堂授彼儒童之迹。

  孔子尝云西方有大圣人不治而不乱语见列子。

  华严演义云儒道深妙不越三玄周易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谭玄。

  须弥四域经谓伏羲即宝历菩萨女娲即吉祥菩萨辩正论亦称太昊为应声菩萨。

  破邪论云孔子即儒童菩萨颜子即光净菩萨老子即迦叶菩萨法行经亦称颜子为月光菩萨今溧水县南七十五里有儒童寺本孔子庙也唐景福二年立。

  宣律师传云周穆王时文殊目连来化穆王乃迦叶佛第三会说法也列子云穆王见化人其言有本也颜之推家训云三世之事信而有征家业归心勿轻慢也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慧岂徒七经百氏之传哉明非尧舜周孔所及也。

  颜氏又云内外两教本为一体内典五禁外典五德适相符也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邪智者不淫信者不妄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归周孔而背释宗抑何迷也。

  颜氏又云凡人之信惟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比比然矣执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谓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劫岂其然哉又世有咒师及诸幻术履火蹈刃移井种瓜十变五化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里宝幢百由旬座化成净土涌出妙塔其不足疑明矣。

  颜氏又云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倘值福征便可怨尤即为欺诡彼顷橐颜回之短折原宪伯夷之冻馁盗跖庄跷之福寿齐景醒魋之富强抑又何也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或精诫不深业缘未感时倘差违终当获报耳。

  颜氏又云内教多途出家自是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为塔庙穷编户为僧尼也若谓僧寺众多赋役衰少执此而论是大不然昔妙乐之世穰佉之国自然称米无尽宝藏时和年丰未必尽由农织也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康乐和平实始于此。

  颜氏又云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犹老少耳念念随灭生生不断人身难得勿虚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