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差别。各各不相知而自知。各各不相到而自到亲疏自得。天然浑忘于大化中也如此。然生民既有情伪交作矣。安得无教养哉。教养之法。全在一几之通变。见于几先。无往不吉。一不知几。而错乱用心。则不免于自陷。此中固自有吉凶之太少也。如视听言动。原无吉凶悔吝。但以不知正己为元吉而逐其私欲则视听言动。便有非体之凶悔吝也。使能正己之元吉。动止中节。则又何有视听言动。而非天然之礼哉即民生日用。饮食衣服草木寒暑。原无吉凶悔吝。正以未得教养变通之法。未免奇偶误用。负此生成恩德反不如野人不自欺。不为人欺也。欲为天下万世之君亲师友。与为天下万世之子民者孰可不知自心具有生成教养之大易哉。如此视之。使先天不与后天交。则先天堕于死劫。后天陷于生缘。正以先天后天之能交则。先天活而不死。后天寂而常生也。看透此先后天之交易。自于易而不易。生死不能迁流不易而易。造化自能任运。又何禅道佛法之不可以参入哉。欲知安身立命。而能常变化以超生死者。又何可不知此四圣自心之易义哉。智曰伏羲画易。亦是后天。亦用占几文周孔子。都具先天。自能格致。须知中无先后。静正不御。俯仰远近。内外一本。秩序变化历然寂然。格物之则。即天之则。即心之则。四圣原不求无为于恍惚也。

  因举五位纲宗而论及象数端几

  古人之立法立言。正如大易之立象立辞也。使无大易之象辞。则天下万世。何从而得天地造化之几微人物生死之性命哉。所贵于观象玩辞而显仁藏用也。人每以理为活。数为死。不知理虽活。或以意见自用而反落于怪邪。数虽死。能存法则。而可悟其天然。有不得于象。则求之于辞。有不得于辞。则求之于象。或于言辞有尽。而得象意无穷。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不于此可悟耶。

  象数有法则而无情识

  或曰不堕诸数矣。又论数乎。曰数数者非数。邵子亦云一非数也。从二起数。师因屈指曰。一二三四五。伸指曰。六七八九十。此处容得一毫情识造作安排也乎。推而行之。化而裁之。极其变。通乎神。体物而不可遗百姓日用而不知耳。单执一句不堕诸数。乃是剔出之法身。执之是为理障。不见道舍第二句第三句别无第一句乎。不则执名相与扫名相。皆不能会通。依然各守所知愚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会通不碍名相

  姚愚谷曰西来以破名相为宗。何乐于存像教以自泥其宗旨乎。杖人曰人知名相之为名相。抑不知名相之为全机大用也。佛初生指天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与末后拈花亦何非名相乎。

  五备五明

  何谓五备曰罗什答远公云。五备者福也。戒也。博闻也。辨才也。深智也。仁者备之。善弘其事。何谓佛学五明。曰声明。巧明。医明。谓因明。内明也。四明是资生用物法制名义也。内明。乃身心性命之理也。寿祠。平术则四吠陀外道也。华严五地菩萨无所不知能。于历律学艺。莫不通晓。故能涉俗利生。谁谓文佛入中土而不能读此土之书乎。达磨对彼时经论支蔓福祷功德之病。而药救之。指出心体。尊正法眼藏也。将以不通文字为不立文字乎哉。尽两问是文字海。伏羲自合俯仰远近而读天地之书。即是读自己之书。触马龟画卦图。乃是抄造化之文章。衍自心之秩序。一多相贯。总别同时特世眼自障耳。折摄正欲备明。不碍三番两折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穷。分心分识。岂得已乎。佛见舁猪者问之。舁者曰佛具一切智。猪亦不识。佛曰正须问过。然则好问察迩者。入太庙每事问者。可以通观矣。六合周行。初生即备。物物皆然。但不自知耳。不因镜水。谁见自己面目。不征三才。谁信自心条理。慎独格致。仁智交圆。何外何内。而自裂其夤哉。然习俗浮浊。不能清明。自须从静正入。

  金鎞

  才三

  岐伯对黄帝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范蠡曰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孟子曰地有肥碻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杖人曰无处不具三才。无处不是三不齐。惟心统天地人之用。而物示天地人之则。见破者时用之。即时统之矣。知天即能用天。知地即能用地。格物即能知天地。而各正性命。百物不废。惟我裁之。惟我才之。宗门无所不统。超一切而入一切。若胶一橛犹是枯椿。

  才真不可假

  有假道以自匿者而真才必不可假也。处于才不才之间似之而非也。必尽其变。知其故。而后不枉其才。不负其才。显仁藏用。则才即道也剑室灯帷。正所以善用其才耳。

  道德法

  体道凝德而明法。则三者分而本一也。学者不析以显之。则有乍闻偏举。而争者矣。法主于明。德主于闇。道在默识。或离法以言至德。离德以言天道将谓制度果为末务。而四时与诚明。无与乎。

  比兴赋

  比兴赋。何处不具。有比中之兴赋焉。兴中之比赋焉。赋中之比兴焉。犹之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之可九也。圆觉二十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