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经偈。

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殿字函第六卷)。

 无常杀鬼多冤滥  罪福阴司有秤平

  法苑云。宋武当寺沙门僧规。因赴白衣家请。无痾忽死。二日而苏。云。那夜五更闻门巷间。哓哓有声。须臾五人秉炬火执信幡。迳来入屋。叱咀僧规。规遽恍然。五人便以赤绳缚将去。行至一山。都无草木。土色坚黑有类石铁。俄至一城。外有立木。长十丈余。上有铁梁。左右有匮贮土。自有品数。约十余斛。形如五升。有一人衣帻并赤。语规曰。汝在世时。有何罪福。规惶怖未答。赤衣人如局吏云。可开簿检其罪福也。有顷吏至长木下。提一匮土。悬铁梁上秤之。如觉低昂。吏谓规曰。此量罪福之秤也。汝福少罪多。应先受罚。俄有一人。衣冠长者。谓规曰。汝沙门也。何不念佛。我闻悔过。可度八难。规于是一心称佛。衣冠人谓吏曰。可更为此人秤之。既佛弟子。幸可度脱。吏复上匮秤之。秤乃正平。将规至监官前辩之。监官执笔观簿。疑迟久之。又有一人。朱衣玄冠佩印绶。执玉版。来曰。簿上未有此人名也。监官愕然命左右收录云。须臾见反缚向五人来。监官曰。杀鬼何以滥将人来。乃鞭之。少顷有使者称。天帝唤道人来。既至帝前曰。汝是沙门。何不勤业。而为小鬼横收捕也。汝命未尽。今放还生。勿屡游白衣家。杀鬼取人。亦多冤滥。规曰。横滥之厄。以何能免。帝曰。作福为善。(府字函第三卷)。

 儿亡父就阎王索  父至儿诃此老愚

  法句喻经云。昔有梵志。少年出家。学至六十。不能得道。归家娶妇。生一男儿。聪辩可爱。七岁偶死。梵志痛切。我哭无益。不如往阎王所乞索儿命。于是斋戒。斋持香华。发舍而去。迤逦前问。阎王何许。行数千里。至深山中。见诸得道婆罗门。复前如问。婆罗门愍其愚。曰。阎王所治之处。非是生人所可到也。当示卿方。西去大川。其中有城。阎王常以四月四日按行。必过此城。可往见之。梵志奉教而进。果见阎王。启言。晚生一男。欲以备老。七岁命终。愿王布施还我儿命。王言。卿儿今在东园。自往将去。梵志即往见儿。前抱哭曰。昼夜念汝。汝宁不念于我。儿呵之曰。痴騃老公。不达道理。寄住须臾。名人为子。勿妄多言。不如早去。今我此间。自有父母。须臾之顷。唐自空手。梵志泣恨而归。我闻世尊知人魂神变化之道。复往白佛。具陈儿语。反以责我。无父子情。何缘乃尔。佛告梵志。汝实愚痴。人死神去。便更受形。然而父子因缘合居。譬如寄客。起则离散。愚迷缚着。计为己有。沉溺生死。唯有慧者。不贪恩爱。勤修经戒。灭除识想。生死得尽。梵志闻已。豁然意解。得罗汉道。(书字函第二卷)。

 追亡功德七获一  着力修营三七中

  灌顶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父母亲族命终。或堕三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为其修福。得福以不。佛告普广。为此人修福者。七分之中。为获一也。何故尔乎。缘其前世。不信道德。故使七分获一。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室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往生佛土。复次。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竟三七日。罪福未定。应为修福。代为忏罪。如饷远人。譬如世间。犯罪之人。望诸亲属。救其危厄。以福德力。缘是解脱。普广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归三宝。不行法戒。若其命终。应堕三涂。其人临终。方生是善。得解脱不。佛告普广。人临终时。得生此心。无不解脱。所以者何。如人负债。依附王者。债主更畏。不从求财。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阎罗除遣。及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缘此福故。不堕恶道。解脱厄难。随愿往生。(恭字函第二卷)。

 冢塔精魂在彼否  升沈苦乐岂其中

  灌顶经云。阿难问佛。若人造立坟塔。是人精魂在中以否。佛言。亦在亦不在。阿难又问。(云何)亦在亦不在。佛言。其魂在者。若人生时。不种善根。不识三宝。而不为恶。无善受福。无恶受殃。无善知识。为其修福。是以精魂在冢塔中。未有去处。是故言在。云不在者。或其前生在世之时。大修福德。精勤行道。或生天上人间受福。及不信真正。杀盗造罪。堕在畜生饿鬼之中。备受众苦。经历地狱。故言不在冢塔中也。(恭字函第六卷)。

 只是个儿来受去  误教五母喜还悲

  五母子经云。沙弥年七岁。出家得道。自识夙命。而笑曰。故我一身。五母悲恼。为第一母子时。邻家亦生。然我短命。母见邻子即悲恼也。为第二母子时。天命早夭。母若见人乳儿。即悲恼也。为第三母子时。十岁即亡。母见我类儿食即悲恼也。为第四母子时。少年先死。母见同辈娶妇。即悲恼也。为第五母子时。七岁出家。我母忆念。即悲恼也。五母聚会。各说其子。咸增哀苦。我念生死轮回如此。当勤精进求道。(言字函)。

 子孙弘善饿鬼歌  儿女为恶好人哭

  譬喻经云。佛与阿难。到河边行。见五百饿鬼。歌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