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恩爱。堕此虫中。虫闻意解。命终生天。(傍字函第七卷)。

 断命一称那谟佛  由斯纯善往生天

  正法经云。昔有人受人所鬻。断命祭天。既被持缚。无所能避。唯念诸佛。一称是言。那谟没驮耶。言已命终。生三十三天。六十劫中。受胜妙乐。药王军菩萨。白佛言。此人何缘生彼。佛言。临终纯善相应。发净信心。归依如来。一称那谟没驮耶。故。是人即为深种善根。又复于八十劫中。得宿命智。在在所生。离诸烦恼。息一切苦。(丁字函第四卷)。

 末后定力既现前  直使中阴而可转

  大毗婆沙论云。室罗筏国。昔有二人。一人修善。未尝作恶。一人作恶。未尝修善。修善行者。临命终时。顺后次受恶业力故。欻有地狱中有现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尝作恶。应生天趣。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念言。我定应有顺后次受。恶业今熟。此是地狱中有现前。即自忆念一身以来。所修善业深生欢喜。由胜善思。地狱中有。即便隐没。天趣中有。欻尔现前。从此命终生于天上。作恶行者。临命终时。顺后次受善业力故。欻有天趣中有现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恶行。未尝修善。应生地狱。何缘有此中有现前。遂起邪见。拨无善恶及异熟果。若有善恶异熟果者。我不应然。由谤因果。邪见力故。天趣中有。寻即隐没。地狱中有。欻尔现前。从此命终。生于地狱。如是中有于趣。亦可转耶。(义字函第九卷)。

 恶徒闻死便生惊  善者见亡何有畏

  毗婆沙云。若人不修福德。则畏于死。自恐后世堕恶道故。多集福德。死便生于胜处。是故不应畏死。颂曰。

待死如爱客。去如至大会。多集福德故。舍命时无畏。

  (资字函第一卷)。

 下冷上兮乃善终  上冷下兮必恶趣

  诸经要集云。造善之人。从下冷触至脐已上。暖气后尽。即生人中。若至头面。热气后尽。即生天道。若造恶者。与此相违。从上至腰。热气后尽。生于鬼趣。从腰至膝。热气后尽。生于畜生。从膝以下。乃至脚。尽。生地狱中。无学之人。入涅槃者。或在心暖。或在顶也。(对字函)。

 临终心识趣后身  不可说一与言异

  十二因缘论云。如人临命终时。心识为因。是故得生。后身心识。而彼心识。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亦不离彼。亦不即彼。如是从灯生灯。从印生印。从镜有像。从声有响。从日从珠。出生其火。从子生芽。如是等法。不名异彼。(临字函第三卷)。

 佛示促寿令追慕  人命无常在吸呼

  金光明最胜王经云。妙幢菩萨。问四化佛。说释迦牟尼。寿量无限。云何示现短促。时化佛言。释迦于五浊世出现之时。为欲利益众生。令生信解。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难遭之想。所说经典。亦不受持。所以者何。以常见佛。不尊重故。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宝。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于父母财物。生常想故。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彼佛世尊。不久住世。善巧方便。成就众生。(场字函第一卷)。

  四十二章经云。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数日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在饭食间。佛言。子未能为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之间。佛言。善哉。子可谓为道矣。(辞字函第七卷)。

  罪业报应经偈。

水流不常满。火盛不久热。日出须臾没。月满已复缺。尊荣豪贵者。亦复过于是。人身既易失。不须生贪着。

  摩耶经偈。

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复过是。

  (已上楹字函第十七卷)。

  古德颂。

一盏孤灯照夜台。上床别了袜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天晓知他来不来。

 死生既至终难免  天地虽宽岂可逃

  四不可得。经云。有兄弟四人。远家弃业。山处闲居。得五神通。皆号仙人。宿对来至。自知寿尽。各各思议。吾等神足飞腾自恣。所至无碍。今当方便。以免斯难。于是一踊空中。而自藏形。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一入市中人闹之处。在中避命。无常之对。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入大海。三百三十六万里。下不至底。上于其中间。无常之对。何所求耶。一擘开山。入藏其中。无常之对。安知吾处。于时四人。各各避命。竟不得脱。藏空中者。便自堕地。犹果熟落。在山中者。于彼丧已。禽兽所啖。在海中者。尔时天命。鱼鳖所食。入闹市者。死于众中。佛既观知。谓此四人。暗昧不达。欲舍宿对。三毒未除。安脱此患。佛说颂曰。

虽欲藏在空。善处大海中。假使入诸山。而欲自翳形。以求不死地。未曾可获定。是故精进学。无身乃为宁。

  (对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