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性法中。何等是异生法。乃至何等是如来法。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依何等法可施设。有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既不可得。云何可说。此是异生。乃至如来。舍利子白佛。若一切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依何等事。而可了知此是异生法。乃至如来法。佛告舍利子。于意云何。为实有色受时。如诸愚夫异生执不。舍利子言。不也。但由颠倒愚夫。有如是执。佛告舍利子。诸菩萨。修行般若方便善巧。虽观诸法。皆无自性。都非实有。而依世俗发趣菩提。为诸有情种种宣说。令得正解。远离颠倒。(霜字函第一卷)。

  复次善现白佛。何等名为菩萨。菩提资粮。要具。如是资粮。乃能证得菩提。佛答。一切善法。皆是菩提资粮。修令圆满。乃能证得一切智智(第五卷)。

 因筏至岸宜亡筏  于法尚离况非法

  阿含经云。譬如有人。缚筏求渡。已从此岸。得至彼岸。由于此筏。济我厄难。苟从有恐之地。得至无为之处。我今不舍此筏。持用自随乎。为不能耶。佛告比丘。善法尚犹可舍。何况非法。(如字函第八卷)。

 愚智自性本来无  彼此皆空何得舍

  正法经云。佛告迦叶。譬如灯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从何而去。非东方去。乃至北方去。去亦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灯光。又亦非我能破黑暗。若非黑暗。何显灯光。迦叶。灯光黑暗。本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迦叶。是故智慧亦复如是。有智若生。无智即舍。而彼无智。归于何去。非从东方至。北方去。去既非去。来亦非来。迦叶。复次有智若生。无智即舍。非彼有智。能坏无智。无智本无。有智何显。迦叶。有智无智。俱无自性。此二皆空。无得无舍。(卿字函第三卷)。

 闻空便乃着空无  犹盐太过伤盐美

  智度论云。观其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之人应无此事。但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譬田舍人。初不识盐。见人以盐着种种肉菜之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与语。此盐能美物味。他便抄盐。满口食之。咸苦伤口。遂而问曰。汝何以言盐能作美。彼责痴人。此当筹量。得中令美。云何纯食。然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修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若人入阿毗昙等三门。则知佛法。不相违背。能知是事。即是般若波罗蜜力。于一切法。无所挂碍。若不得般若波罗蜜法。入阿毗昙门。则堕有中。若入空门。则堕无中。若入昆勒门。则堕有无中。复次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亦能知一切法一相。名为般若波罗蜜(德字函第八卷)。

 非无人故名曰空  但法自空非色灭

  宝云经云。善男子。非无人故。名之曰空。但空自空。前际后际。中际亦空。但法自空。非色灭空。当依于空。莫依于人。若以得空。而依于空。佛说是人。则为退堕。善男子。宁起我见积如须弥。莫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治。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号捶胸。作如是言。却此虚空。于意云何。如是虚空可除却不。不也世尊。如是若畏空法。我说是人。狂乱失心。所以者何。常行空中。而畏于空(木字函第七卷)。

 佛性非色不离色  盲人说象终归象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不退佛性。名之为有。决定得故。譬如王者。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彼众盲。各以手触。王问之曰。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此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是诸众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乃至非我不离我。众生我者。即是五阴。离阴之外。更无别我。譬如墙壁草木。合之为舍。离是之外。更无别舍。(率字函第二卷)。

 有我无我各一边  离有离无名中道

  智度论云。佛为众生。欲堕断灭见者。说言有我受后世罪福。若人欲堕常见者。说言无我无作者受者。离是五众假名。更无一法自在者。问曰。若尔者。何等为实。答言。无我是实。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是安稳涅槃。名为诸法实相。若人善根未熟。佛不为说是深无我法。若是为说。即堕断灭。问曰。如迦叶问中。佛说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离此二边。名为中道。今云何言无我是实。有我为方便说。答曰。说无我有二种。一者取无我相着无我。二者破我。不取无我。亦不着无我。自然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