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令同三世佛。故日午时。是法食时也。过此已后。同于下趣。非上食时。故曰非时也。

  处处经云。佛言。中后不食。其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无有下风。五者身得安隐。亦不作病。

  优婆塞戒经云。凡所食者。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当作是念。初下一匙饭时。愿断一切恶尽。下第二匙时。愿修一切善满。下第三匙时。愿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普共成佛。

  四分律云。一切苦辛咸甘等。不任为食者。听非时。尽形作药服。

  善见论云。一切树木。及果根茎枝叶等。不任为食者。并得作尽形药服。(黎字函第二卷)。

 虽献一香一佛所  能遍无量无边方

  三昧海经。佛告阿难。若礼一佛。当作是念。诸佛心智。无有限碍。我今礼一佛。即礼一切佛。若思惟一佛。即见一切佛。见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作礼。皆是己身。若以一华。供养佛时。即当作想。身诸毛孔。令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华台。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供养香等。亦复如是。当发是愿。愿此华香。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华云。以为光明台。广于无边界。无量作佛事。礼佛若坐禅。起是供养心。常当发是愿。缯盖幢幡。音乐偈颂。亦作是愿。我今设此少分供具。愿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诸佛。诸佛受之。于幢幡中。化光明云。于伎乐中。偈颂之中。演好法音。(覆字函第十卷)。

 五事不懈渐加功  十善圆成无上果

  四十二章经云。众生以十事为善。十事为恶。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不信三尊。以邪为真。优婆塞。行五事。不懈退。至十事。必得道也(辞字函第七卷)。

  华严经云。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入声闻缘觉菩萨乘。又上上品。十善业道。成就菩提。(爱字函第五卷)。

 佛尚贯针贪少福  人何厌善不勤修

  增一阿含经云。阿那律尊者。以凡常之法。而缝衣裳。便作是念。得道阿罗汉。谁与我贯针。世尊至而告曰。汝持针来。吾为汝贯。阿那律曰。向所称说者。谓世间欲求福者。与我贯针。世尊告曰。世间求福之人。无有厌足。无复过我。(如字函第一卷)。

 滴善寄佛祝藏之  经劫还渠终不失

  泥洹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于诸佛所。一发信心。如是善根。终不败亡。何况复作诸余善根。譬如有人。毛端沾一滴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昙。莫令风日飘暴干竭。不令鸟兽饮之令尽。勿使异水而有和杂。如来即受彼寄。置恒河中。随流而去。使不入洄。复无遮碍。诸鸟兽等。不能饮尽。如是水滴。共大水聚。渐入大海。毗岚风起。坏世界时。而来我所言。所寄水今有无耶。如来知我水滴住处。不杂余水。不增不减。平等如故。持还彼人。如是如来。应正遍知。大智多能。于受寄人中最尊最胜。经于久远。而不亏损。此义应知。毛端者。喻心意识。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喻一发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来。所寄人者。喻彼长者居士等。久远不亏者。喻善根不失。(归字函第三卷)。

 畜生念佛皆成道  蛤儿闻法也生天

  般泥洹经云。若复有人但心念佛。一生敬信。我说是人。当得涅槃果尽涅槃际。且置人中念佛功德。若有畜生。于佛世尊。能生念者。我亦说其善根福报。当得涅槃。(归字函第二卷)。

  经律异相云。迦罗池中。有一蛤儿。闻佛说法。即从池出。入草根下。是时一牧牛人。见众围绕。听佛说法。前诣佛所。欲闻法故。以杖刺地。误着蛤头。蛤即命终。生忉利天。寻即思惟。我先为畜。何因缘故。生此天宫。观见因于听法。得此果报。时蛤天人。即乘宫殿。往至佛所礼谢。佛为说法。得须阤洹果。(启字函第八卷)。

  布施品

 给孤谋略才营寺  天界宫成先待渠

  经律异相云。佛大檀越。须达多长者。居舍卫国。常施孤独。故曰给孤独。因往王舍城。护弥长者家。为男求聘。因见其家。请佛说法。须达本事外道。忽闻佛法。生欢喜心。接足作礼。而白佛言。我舍卫国。人多信邪。弟子欲营精舍。请佛往化。愿垂听许。佛默受请。即遣舍利弗。指授规则。遍处求踏。唯有只阤太子一园。广八十顷。林木郁茂。幽静可居。既得胜地。往白太子。太子戏曰。满以金布。便当相与。须达喜曰。此园已属我矣。太子对曰。我戏语乎。两成兴诤。时首阤天下为评议。以太子法。不应妄语。价既已决。不宜中悔。须达出金。布八十顷。须臾欲满。尚缺少地。祗陀即语须达。园地属卿。树林属我。共以上佛。捉绳定基之际。舍利弗忽笑。须达问其故。答曰。汝始于此经营。而六欲天宫殿已成。汝果报也。即借须达道眼果见。问。舍利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