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于那提国。常自在王家托生。果遇盘头得度。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七岁游行聚落。睹民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于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出家成道。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见鹤勒那。而问曰。我欲求道。当何用心。曰。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勒那预有谶曰。吾灭五十年后。当有难起婴在汝身。至时罽宾国王。果灭佛法。至尊者前。问曰。师得蕴空否。尊者曰。已得蕴空。曰。离生死否。尊者曰。已离生死。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尊者曰。身非我有。何吝于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臂亦堕。七日而终。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生时便拳左手终未能舒。父领投于师子尊者。问其宿因。尊者以手接曰。可还我珠。童子遽开手奉珠。尊者曰。吾曩为僧。赴西海斋。衬珠以付童子婆舍今还吾珠。理固然矣。即求出家。密受心印。后隐南天。王问。所传何宗。祖曰。我从师子尊者而得。王曰。予闻师子。不能免于刑戮。何能传法后人。祖曰。我师难未起时。密授信衣以显师承。王曰。其衣何在。祖即于囊中出衣示王。王命焚之。五色相鲜。薪尽如故。王悔致礼。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往东印度。时外道梵志。既知尊者入境。即鸠诸徒曰。谁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咒术。可以动天地。入水火。何患哉。尊者直诣王所。梵志怒之。即以幻法。化大山于尊者之顶。尊者一指其山。忽移彼众头上。梵志归投。尊者愍其愚。再指之。化山随灭。梵众咸趣真乘。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乃大势至菩萨之后身。幼失父母。游行闾里。丐求度日。人问。汝行何急。答曰。汝行何慢。或问。何姓。乃云。与汝同姓。莫知其故。(以上振字函第二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乃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因般若多罗尊者。受父王供施无价珠。乃问诸王子。此珠圆明。有能及此否。第一子月净多罗。第二子功德多罗。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逾也。第三子菩提多罗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于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于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于诸明中。心明为上。此珠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于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般若多罗叹其辩慧。复问。于诸物中。何物无相。曰。于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高。曰。于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于诸物中。何物最大。曰。于诸物中。法性最大。而般若多罗谓曰。汝于诸法。已得通量。宜名菩提达磨。师乃告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般若多罗答曰。待吾灭后。当往震旦。直接上根。不可胜数。时有一师。名佛大胜。分为六宗。一有相宗。二无相宗。三定慧宗。四戒行宗。五无德宗。六寂静宗。徒众甚盛。磨乃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遍往论议。六众咸归。由是声驰五印。六十余载度无量众。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师遣无相宗中。首领波罗提谏之。王怒问曰。何者是佛。答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不。答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答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答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答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答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即说偈曰。

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咨询法要。王问波罗提曰。仁者智辩当师何人。答曰。即大王叔达磨是也。遽诏。磨至。王闻规诫。涕泣而谢。王后疾作。医治弗瘳。复诏叔。磨。为王忏悔。厥疾有间。磨念震旦缘熟。具舟。凡三寒暑。达于南海。实梁普通八年丁未岁也。广州表闻武帝。诏至金陵。帝问曰。朕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帝不领悟。师知机不契。渡江寓于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有僧神光。晨夕参承。莫闻诲励。光自惟。昔人求道。尚丧命亡躯。我又何人。立雪过膝。师悯而问。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师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光即取刀断臂。师知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