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菩萨。修诸佛法。乃至成佛。悉由自心。(驾字函第二卷)。

 了知法法皆平等  自然物物非短长

  又云。以齐而齐不齐者。未齐矣。以齐而齐于齐者。未齐焉。余闻。善齐天下者。以不齐而齐天下者也。何须夷岳实渊。然后方平。续凫截鹤。于焉始等。故知但了法法皆如。自然平等。则青松绿蕙。不见短长。鹏翥蜎飞。自忘大小。如肇论举经云。诸法不异者。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耳。乃至经云。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庄子南华经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以明境智虽异而同。不待同而后同也。若能如上了达同异二门。或诸佛出世不出世。众生可度。不可度。乃至有无高下。皆绝疑矣。(富字函第三卷)。

 无量劫时弹指顷  十方世界一毛中

  问。悟此心宗。修行之人。得圆满普贤行不。答。一切理智。无边行愿。皆不出普贤一毛孔。若实入华严境界。乃至凡圣之身。一一毛孔。皆能圆满普贤之行。如海幢比丘入于三昧。从其身分。出十法界身云。又如善见比丘。一念之中。一切世界皆悉现前。又如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一一毛孔出无量种变化身云。又如普贤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风轮。地水火轮。江海山林。村落城邑。地狱鬼畜。色欲等界。昼夜年劫。诸佛出世。菩萨众会。如是等事。悉皆明见。如见此界。十方世界悉如是见。如见现见十方世界。前际后际。十方世界亦如是见。各各差别不相杂乱。如说海幢身分之上。善见一念之中。普贤毛孔之内。尽十方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凡圣境界。净秽国土。靡所不现。无法不含。如卷大海之波澜。收归一滴。撮十方之刹土。指在一尘。(车字函第十卷)。

  又云。须弥纳芥子。而无增减亦不迫迮。此义难解。有师言。神力能尔。有师言。小无小相。大无大相。故得入也。今谓小是小。大是大。是自性大小。不得相入也。如华严云。一微尘中。大千经卷。今观众生一念无明心。即是如来心。若见此心。则能以须弥入芥子。无相妨也。

 玄珠有意定难求  罔象无心而乃得

  又云。法无动念。不可以有念求。又非无念。不可以无心得。应可玄会耳。如赤水求于玄珠。罔象而得之。故云。藏于身。不藏于川。在于心。不在乎水。故庄子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登昆仑之丘。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智索之而不得。使离娄索之。而不得。乃因罔象得之。夫真不可以定求。故无心以得之。如弄珠吟云。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然虽不落于见闻。又且非无觉与知。(车字函第七卷)。

  又问。无心者。为当离心是无心。即心得无心。答。即心得无心。问。即心是有心。云何得无心。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问。岂不辨知也。答。即辨知无能所。是无心也。岂浑无用始是无心。譬如明镜照物。岂有心耶。当知一切众生。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随境鉴辨。皆是实性自尔。非是有心。方始用也。(驾字函第五卷)。

  又举宝藏论云。离者无身。微者无心。无身故大身。无心故大心。大心故则智周万物。大身故则应备无穷。是以执身为身者。则失其大应。执心为心者。则失其大智。故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彼执着。乃入真实。譬如金师销矿取金方为器用。若执有身者。则有身碍。有身碍故。则法身隐于形 之中。若有心者。则有心碍。有心碍故。则真智隐于念虑之中。故大道不通。妙理沉隐。六神内乱。六境外缘。昼夜惶惶。无有止息矣(同上卷)。

 求佛不可无念成  证道安可以功得

  又举。永嘉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若以息念归无念。如同寒木死灰。与木人何别。岂有成佛之期。然无念者。即念而无念。以念无自性。缘起即空。又缘起者。皆是真性中缘起。岂属有无。乃至即生无生。即灭无灭。亦复如是。故宝藏论云。若言其生。无状无形。若言其灭。今古常灵。又云。是以斩首灰形。其无以损生。金丹玉液。其无以养生。故真生不灭。真灭不生。可谓常灭。可谓常生。其有爱生恶灭者。斯不悟常灭。爱灭恶生者。斯不悟常生。华严疏云。生之无生。真性湛然。无生之生。业果宛然。是知若即念存有念。即是常见。离生求无生。即是断见。皆不达实相无生无灭之理。若正了无生。则无生无不生。岂定执有生无生二见乎。

  ○又云。玄道者。不可以设功得。圣智者。不可以有心知。真谛者。不可以存我会。至功者。不可以营事为。忘言者可以道合。虚怀者。可以理通。冥心者。可以真一。遗智者。可以圣同。虽云道合。无心于合。合者合焉。虽云圣同。不求于同。同者同焉。无心于合。则无合无散。不求于同。则无异无同。超非于百非之外。非所不能非焉。忘是于万是之前。是所不能是焉。是所不能是则无是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