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得圣定无疑。

  宗镜云。祖佛大意唯说二空。证会一心。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云何一切法。所谓心法。云何二无我。所谓人无我。法无我。若一切众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复更有何异法而敷演乎。(驾字函第五卷)。

  阿含经。云何此岸。云何彼岸。谓此岸者身邪是。彼岸者身邪灭是。(斯字函第六卷)。

  又云。佛告婆罗门。邪见者非彼岸。正见者是彼岸。(川字函第八卷)。

 当知实性非空有  未偶斯文堕断常

  宗镜云。真实之性。非一非异。非有非空。此宗镜奥旨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又如弄珠铃之者。其珠不住空中。不落地上。不在手里。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然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未偶斯旨。所有见闻。皆堕断常(车字函第八卷)。

 若是真心无滞碍  宛同水性善炎凉

  宗镜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良以心境同一性故。是以真心不守自性。举体随缘。成诸万法。性即体也。以诸法唯心所现各无自体。虚假相依无决定性。以无性故。能随异缘成立一切。若有定性。犹如金石。各有坚性。不可令易。今此无性犹如于水。遇冷成冰。逢火便暖。故中论偈云。

集若有定性。先来所不断。于今云何断。道若有定性。先来所不修。于今云何修。

  故知若有定性。一切诸法皆悉不成。若无定性。一切皆成。若众生各各有性。自体不移。则永作众生。无因成佛(侈字函第四卷)。

 性空无而且不无  缘会有而终非有

  又云。万法从缘。无自体耳。体而无自。故名性空。性之既空。虽缘会而非有。缘之既会。虽性空而不无。是以缘会之有。有而非有。性空之无。无而不无。何者。会则性空。故言非有。空则缘会。故曰非无。今言不有不无者。非是离有别有一无也。亦非离无别有一有也。如是则明法非有无故。以非有非无名耳。不是非有非无。既非有无。又非非有。非非无也。如是则何独言语道断。亦乃心行处灭也。如是则名体既空。言思自绝。可谓万机泯迹。独朗真心矣。真谛性空之理。空而不空。俗谛幻有之事。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不碍空。不空之空。空不绝有。彼此无寄。递互相成。若心内定一法是有。即堕常。若心外执一法是无。即沉断。俱成见网。不入圆宗。(侈字函第二卷)。

 心灭诸法以皆灭  心生万境以从生

  又云。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既水体不灭。所以动相相续。释曰。种种心境。皆由无明薰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者。只谓不觉自心。妄生外境。故知境无自性。从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灭则缘灭矣。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者。此况真心自体。非动非止。因无明风起。生死动摇。若妄风息时。心之动相即灭。非心体灭。以心体是所依。万法是能依。若无所依。能依非有。故知一心之体。为群有之依。犹如太虚。作万象之体。(车字函第三卷)。

  又举。昔东国。元晓义相。二法师。同来唐国寻师。遇夜宿荒。止于冢内。元晓法师因渴思浆。见一泓水。掬饮甚美。及至天明。观是死尸之汁。心恶吐之。豁然大悟。乃曰。我闻。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知美恶在我。实非水乎。(侈字函第一卷)。

 凡一切法皆佛法  总万行门一心门

  问。如何是一切法皆是佛法。答。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如学人问忠国师。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杀害还是佛法不。答。一切施为。皆是佛智之用。如人用火香臭不嫌。亦如其水净秽非污。以表佛智也。是知火无分别。兰艾俱焚。水同上德。方圆任器。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岂非佛事乎。若心外见法。而生分别。直饶广作胜妙之事。亦非究竟。(侈字函第三卷)。

  夫一心者。万事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车字函第七卷)。

  问。法门无量。何故偏赞一心。答。此是起惑之初。发真之始。故经云。心作天堂。心作地狱。但了一心。万法皆寂。如解脱长者告善财言。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乃至十方如来。悉皆即见。然彼如来不来至此。我身亦不往诣于彼。知一切佛及与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