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身固有衰羸。法性本无退灭。尽除万累。纯净一心。净心而净土斯成。往生而无生自达。

  示临终善女人

  男女之体虽殊。灵明之性不二。何言五漏。惟贵一心。一心称念阿弥陀。决定往生安乐国。

  示沈少宗伯荐夭求子

  荐天

  凡人生子夭亡。哭之则逾丧考妣。思之则痛绝肝肠。乃多为诵经礼忏以资冥路。善矣。然诵经要体佛心。礼忏要明己过。佛心者。大慈悲是。已过者。造杀业是。不行慈悲。不断杀业。经忏虽多。功德亦少。略开二事于左。愿力行之。

  一。佛制五戒。首重杀生。又云前世多杀生。今报夭折苦。为父母者。当取亡儿平日所有衣服庄饰玩好之物。变卖作银。买放生命。以赎其杀业。庶俾今魂不堕三途。来生得获长寿。

  二。凡人生子。三朝。满月。百日。周岁。往往取诸众生宰杀烹炮。陈设宴会。此虽杀繇父母。与儿无干。而事起有因。罪亦难免。念亡儿者。永断杀业。庶俾今魂不堕三途。来生得获长寿。

  复有二事当戒。

  一。小儿每每有擒捉蝇蚋螟蠓之类。或投之蚁聚。或掷之蛛网。孩幼无知。以资戏乐。父母喜而不禁。乃至伤害种种微细虫豸。难以尽言。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二。孩子无知。或骂父母。或骂尊长。父母喜而不禁。虽属戏掉。皆夭命因。不可不戒。

  求子

  凡人求子。或许神福。或作佛事。神福杀生。理甚乖谬。不必言矣。佛事则如前诵经礼忏。及造佛造殿上幡上袍斋僧布施等事。然佛大慈悲。只是要人为善。若但作如上福德而不为善。则虽多费钱帛。未必能满所求。略开二事于后。愿力行之。

  一。慈受深禅师拟寒山诗云。老翁死却儿。昼夜捶胸哭。痛心彻骨髓。叫云我孤独。何不返思量。恣啖猪羊肉。羊岂不思儿。猪亦有眷属。然则杀他子求己子。于理顺乎。于心安乎。永断杀业。必生好子。

  二。冯商命该无子。以还妾一事。天送三元。故知无子不必他求。但自广修阴德。积德深厚。必生好子。

  复有二事当戒。

  一。今人己所生子。抚摩爱惜。如护眼珠。义男女等。视同土芥。恣意鞭挞。己所生子。膏粱肥甘。百味充足。义男女等。饮啖粗恶。或至忍饥。己所生子。绫罗锦绣。备极庄严。义男女等。破衲遮身。不免寒冻。彼亦父母所生子也。奈何偏心不公一至是乎。天地不容。鬼神怒目。理应无子。纵其得子。子必多凶。不可不戒。

  二。有于老年或取少女以为姬妾。我既管他不了。他须怨我特深。怨气所积。损德消福。理应无子。纵其得子。子必不贤。不可不戒。

  评曰。荐夭求子虽云二事。其实相因。何也。如上为善荐夭。不但济夭。而承斯善力。后生之子当必福慧长年。如上为善求子。不但得子。而承斯善力。先亡之儿亦获超生胜地。一举而两得。故二事相因。宜并行也。

  示定庵上人

  僧人弃应院而归禅门。譬之儒人弃举业而谈道学也。二俱美事。然归而不修。谈而不行。竟有何益。今见弃应院者。一脚出门。大都投入讲席。不知讲以明教讲明之后。正贵依教修行。而才入讲席。便学说几个旨意。抄几道标帖。写几行字。题几句诗。描几笔画。妆点几件文具。他时后日讲得经。上得座。便是证果了也。不复知此外更有事在。所谓弃了天罗。又入地网。岂不大可惜哉。且最初弃应院时。皆有一片好心。即此是成佛根本。今但不背初心。莫只以耳闻口说为足。而务实践。参访明师。亲近善友。念念以出世为怀。自始至终。勿为名利羁绊。然后离尔师。舍尔习。乃不虚负。不然。到头亦只是个大应院家风耳。念之。

  示孙大珩

  参禅人只守一则公案。如参念佛是谁。不得又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若透一则。余尽透矣。若自觉已透。于别则公案还有不尽透处。即是向所守公案还非真透。未免涉情识也。

  示大同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黏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是解黏去缚秘密法门。即是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又

  久乱之心一时难定。念佛心不清不必忧。只要工夫深耳。字字句句当心念。

  示徐智忆(今出家字元彻)

  遗教即是佛遗嘱也。但守之如奉王敕。再加二六时中时时念佛。自然处浊乱中而不走失。

  示沈广 

  世谛中觉名利恩爱之毕竟成空。便名觑破。真体上觅生老病死而本来无有。即是修持。初机与究竟同归。因该果海。究竟与初机不二。果彻因源。祇贵明心。别无异法。

  示严大 

  大事未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