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光明徧照報身也。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應身也。法身。乃應身之體。應身。本法身之用。體用一如。故繼之以阿彌陀。以具無量壽之體。能發無量光之用。由無量光之用彰無量壽之體。此體此用。徹過徹當。故繼之以當來補處之尊。既三身圓顯。三世互通。非勇健尊聖得大自在者不能。故繼之以龍種上尊王。此龍種最尊。隨處變幻。皆得自在。故繼之以龍自在王。具此玅體玅用。最尊最貴。自然超越眾聖之上。故繼之以寶勝如來。如此尊勝體用。皆從妙定玅慧。玅因玅果。因果交徹。始本一契。理智一如。故繼之以覺華定自在王。惟是此等大過量人。可以去盡塵勞之穢。可以建大法幢。撥邪返正。故繼之以袈裟幢。惟克建立法幢者。方可踞猊座。說大法。度大眾。故繼之以師子吼如來。欲以師音度世。非葢天葢地。徹古徹今大智慧人不可。故繼之以文殊師利。縱有智慧。不有大行飭之。如有目無足。堪濟何事。故繼之以普賢大行。則目足相資。膏明互賴。自然具足廣大德用。舉足動步。摧破魔窟。故繼之以大勢至。是皆由其誓願堅厚。智德包含。故繼之以地藏。如上大智大行。大作用。大誓願。非性外別具。全稱自性廣大之玅體。發應物無疆之玅用。莊嚴性海。圓滿三身。故繼之以大莊嚴。雖然具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箇中並無少法可得。廣于沙劫。歷無數土。度無量生。而未嘗動著絲毫故繼之以觀自在。故永嘉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耳○僧問招賢禪師。諸聖體同名何各別答。從眼根處返源。曰文殊。耳根返源。名觀音。從心返源名普賢。文殊是佛玅觀察智。普賢是佛之無作妙行。觀音是佛無緣大慈。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用有河沙假名。體則總名一佛○問。行人必須發何等願。成何等佛。答。成無佛可成之本佛。如上十佛是也。發佛佛皆所必成之性願。如上六菩薩是也。問。如諸佛菩薩。東西兩土。主伴云何。答。東土以釋迦為主。文殊普賢為伴為願。願救東震旦也。西方以彌陀為主。觀音勢主為伴為願。伴西聖以救東土也。然雖分東西主伴。皆以發菩提心為宗。此心要以智。悲。願三為體。如文殊。智也。觀音。悲也。普賢。地藏。願王也。餘如前解。問。三寶為眾生之心。勝于父母為子之心。今有不敬三尊。反生輕嫉者何。答。由不信因果故耳。曾見育王譬喻經云。昔行人見路傍一死屍。天神散華于其上。以手摩之。行人問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恭敬三寶。孝順父母。忠君信友。愛父師教。令我生天。故來報恩。前行。又見一屍。惡鬼鞭之。亦問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輕欺三寶。不孝不忠。種種非為。令我受惡報。故來鞭之。既爾。何不各各及其形休。精勤努力恭敬三寶。預絕後悔耶。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已懺身三口四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
  已懺下。結前六根。收于身口字中。次復下。有二意。一。承前餘障字以起後。二。標列三寶間諸障。
  經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
  引大經標滅障之本。方等經云。佛與阿難遊息間。以爪取土問言。爪上土多。大地土多。阿難答爪土少甚。地土無窮。佛言。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佛至瓜園。取爪土喻亦爾。看人身難得語。最宜警省。慎勿蹉過。佛法難聞。即佛世難遇。正法難聞(法華經。東方天王。一百八十劫。南方云過。百三十劫。上方云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又云乃至無量國中。是經名字。不可得聞。今既得聞。何其幸也)。眾僧難值。即持戒弘法者。正法念處經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人天交接。并上既得人身。又遇三寶。此時不修。真可歎也。信心難生。即信心信戒等心應生也。六根難具。今幸具足。具而不修。更待何時乎。善友。善知識也(大經云。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不惟自行十善。亦度人行善)。
  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于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上總言難得。此總明皆得。應及時辦道。由宿植善根。今得人身。六根具足。是難得者得。難具者具也。又遇善友。得聞正法。是難遇者遇。難聞者聞矣。不能盡其心力。精勤五體。吾恐未來久淪眾苦。出期難定也(不能盡心句。與上宿植善根反看貫下六節文)。是故下。結。上略明起障之由。下廣舉起障之事。三。初別懺佛間罪障。
  (某甲)等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
  見三寶像。不禮拜供養。即拜。二業不虔者當翫之。
  輕蔑眾僧。殘害善友。破墖毀寺。焚燒經像。出佛身血。
  文分五。一輕僧。蔑輕。易也(楊子。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葢僧者。前佛之弟子。後佛之因人。豈可輕乎。二慢道。善友難得而反殘之。殘。賊也(孟子賊義者謂之殘)。三。破毀墖寺。四焚燒經像。經者。諸佛法身。像者。諸佛儀表。今見道場事畢。付之火中。誠不應也。故雲棲禁焉。五出佛身血。如調達推山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