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爾時眾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深入善權。廣化眾生。故未取證。當知文殊三佛。分三世現。過去號龍種上尊王。見在北方歡喜世界。號歡喜藏摩尼寶積。聞名者。滅四重罪。未來號普現。寶積經文殊云。願我成佛時。以恒沙佛世界為一佛剎。名為普見。諸菩薩言。文殊所得佛剎。與彌陀佛剎等不。佛言。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于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佛剎莊嚴。復過于是。古喆云。道無方所。明之在人。法離見聞。斷之在智。葢業報與道相反。亦應云業報無方所。脫之在人。法離縛解。燭之在智)。
  南無普賢菩薩。
  梵語邲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賢。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菩薩中。真淨行願第一(不外當人塵勞業用)。觀經大論。並翻徧吉。望文殊亦有三義。一表所信如來藏。二表所起玅行。三表出纏法界。
  南無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具大德用。能除大地眾生黑暗者。梵語摩訶那鉢。此云大勢至。思益經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悲華經云。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字汝為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故)。
  南無地藏菩薩。
  地。譬誓願之堅厚。藏。譬智德之包含。本經云。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為幽冥教主(又云。若未來世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昔一禪師見佛菩薩像。嘆曰。只一泥塊。裝佛成佛。塑菩薩成菩薩。欲威則威。欲慈則慈。種種變化。應思人惟萬物之靈。反不如一泥塊乎。任諸佛千言萬語。諄諄教誨。奈之何非聾即啞。則人不如一土塊多矣。
  南無大莊嚴菩薩。
  稱自性廣大之玅體。發應物無邊之玅用。莊嚴性海圓成法身。全即自性廣大之體。故云大莊嚴。望前以無緣大慈。炤後以同體大悲。廣化眾生。法華經云。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即此義。大經云。具足智慧及福德二種莊嚴。詳如經說。
  南無觀自在菩薩。
  具佛五眼。見五蘊空。觀也。度一切苦厄。自在也。般若真空無五蘊故。菩薩依般若斷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永嘉云。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詳如心經貫古說)菩薩受記經。德藏菩薩問佛。觀音勢至于何土成佛。答。彌陀正法滅後。觀音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國土號眾寶善集莊嚴。般涅槃後。得大勢即于其國成等正覺。號善住功德寶王。永不入滅。更無所補。吁。今者時當叔世。佛法世法。均之衰殄。法河將涸。法燈將滅。法山已頹。法船欲沉。法橋已壞。法殿已崩。法幢已倒。法樹欲折。善友欲去。大怖已至。饑荒。疫病。徧地流行。此而不修。不禮三寶。更待何時(文出大經第九。餘義恐繁。俱置第三卷。不憚煩。應覽之)。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首句結前。次句生後(大經云。菩薩具質直心。不讚人善。不訟彼缺。常不犯過。設有過失。即時懺悔。於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更作。於輕罪中。生極重想。餘倣此)。
  夫欲禮懺。必須先敬三寶。
  夫者。發語辭。必須。猶決定。不可移易之謂。自己無力滅罪。須仗三寶力。故以先敬示人(佛法僧是三寶。功成玅智。道登圓覺。為佛。玄理幽微。正教誠精。為法。禁戒守真。威儀出俗。為僧。佛世有相從三寶。別相三寶。一體三寶。佛滅後。加住持三寶。四中惟一體三寶。是總相。餘三是別相。相從可知。別相三者。法。報。化。應。為佛。教。理智。斷。為法。三乘階次。為僧。一體三寶。即人性具者是。自性常覺為佛。自性寂滅為法。自性寂炤同體為僧。住持三者。泥塑木雕。圖形裝彩為佛。貝多黃卷。方冊梵筴為法。圓頂方袍精嚴戒律為僧。復有大小之異。丈六身。佛。四諦十二因緣。法。四果四向。僧。是名小大三。若三身十身佛。二空理等法。三賢十聖僧。是為乘乘三。三皆稱寶者。最尊最貴。絕倫絕等。非世間異寶可及。因人惟知寶為貴。故以寶類之。有六種相似。一世間難得相似。無善根眾生。曠劫難遇故。二無垢相似。離一切有漏法故。三威德相似。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四莊嚴相似。離莊嚴出世間故。五勝玅相似。出世間故。六不可改易相似。是無漏法。世間八風不能動故。由六相似。故以佛法僧三為寶)。
  所以然者。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
  徵釋。三寶能使人悟入佛知佛見。離苦得樂。能作眾生廣大福田。如世善友。令人進於善道故。良。善也。佛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直欲使之得涅槃樂。故云良友福田。具三義。一知三寶有度人之力。起人信敬。是敬田。二能拔盡眾生之苦。是悲田。三能報父母恩。是恩田。能令行人種一切福。故總曰福田(田能生五糓百糓。三寶能令人生五分法身。及百福相好故)。
  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此顯福田中饒益事也。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