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但於第二言已離欲色。答。據實是齊。但初據二果及外道等合。單作者故不離色已。有云。佛弟子但依諦觀得根本諸定。不依六行不同外道。如聞佛說法即得初果。豈說六行得近分也。有云。初解若初俱未得無色定。俱依諦觀伏斷色染。
  章。又不思惟彼想者。
  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為相也。
  章。今此第二內有色有根等色者。
  此會違也。有餘文言內有色者。有根等色也。
  章。世間正智者。
  修六行智亦名正智。
  章。前無間道至方得至解脫名者。
  欲入滅定還作無間解脫道也。
  章。即外色之觀及有色之觀外色者。
  初釋大乘。後及有色等釋小乘。攝大乘初觀觀外色故。
  章。諸色之觀及內無色之觀外色者。
  大小乘兼釋思惟分別。
  章。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者隨轉理門者。
  隨小乘俱舍等說。唯作清淨名一意解。
  章。定等諸所依法等者。
  彼同時心.心所等也。即此定等名之為處。定等非一名諸所依。即是彼能依功德虗空之所依故。名所依法。言能依行者所緣虗空等者。舉彼能依顯所依也。能依行者即功德等。便思。
  章。餘無所有無別境界者。
  無所有外。更無境也。
  章。觀已上境無所有少者。
  觀彼識外名觀已上。有云。空無邊處者緣無邊為境。若厭色生彼。皆無色故。即緣彼空故。若厭色行。非要緣空對治色也。如滅定但厭心令滅。非要空也。故但厭色。問。無所有心唯但思惟。下識處外無餘法故。名解脫。為亦緣於自他四諦非擇等法為解脫耶。答。緣於自他四諦等下。然解脫障.所知障收。若也不解自他之名。亦是障攝。若也解名。除一分障。若欲解名必須思惟識所處。為境戒之外色心等。無名無所有。不爾如何名無所有。有頂解脫亦引此知而言無色。不緣下者。不緣下界。又餘不能作解脫者。不能緣之。非一切也。更思。問。答此難但厭色作何行解。故緣空及識。更不緣下地。若無所有即緣下識。於識上無彼空境等故。名無有微細。若爾。此與識處何別。答。識處但觀唯有識。更不觀所餘。
  章。故漸入真觀方斷空障者。
  此釋緣如以觀光明及少多已方入真觀。斷於定障。定障斷已既證真如。所以此觀得緣如也。言緣如者。出瑜伽論。
  章。以攝受相者。
  即是展轉相攝受。
  章。為斷此二障者。
  色.無色二也。
  章。異生聖者至然有差別者。
  聖之中通離染得淨。異生一向是加行得。應更撿彼文。
  章。除變化障得自在故者。
  於色解脫。起諸神通。得自在也。此說聖者。異生不然。
  章。不說異生不作初三者。
  論既不說異生不作。明知異生得作也。
  章。由此返顯至故通內外有者。
  此會意。論既不言唯聖者得。聖之弟子不得。明知異生而又得也。所有言外者。異生名外。或外者外道。彼論但言多生貪味。非是一向不許彼得。文無遮故。應撿彼論。
  章。即於淨色至變化相違者。
  於淨執不淨。執為定實。故障展轉相待。解言變化加行功用者。於淨色變化不淨加行功用。行而不能成。或功用者。於淨色加功用。行而執著也。不淨准之。後解好。
  章。惑苦二法者。
  是定障中義說。或聞在定障中無有也。
  章。第六解脫至之令遠者。
  此通對以下為境。斷定障也。應撿彼論。
  章。後成滿時至得後起者。
  此證意者通於二界。得起成滿之者。色界遍處既為其因。明知必有解脫之果也。如初業者要慧為因方能得定。分成已後。即定為因慧為果也。
  章。不作淨觀不唯在欲者。
  作淨無色色亦得。有云。又遠作欲顯色淨觀也。今解者設觀色界顯等色。何失更問。
  章。離欲得者。
  但離欲已而即得之。更修行方便得。問。若離染得依斷者說。何故前言伏除見者色想。答。望義有別。約斷伏入隨有別亦不相違。而已得解脫至觀自境作何行相。答。遂作先等解行俱更增勝。

  二執章

  章。思誕提底者。
  此無相當。故不翻之。但此四字助彼薩字自為偽也。
  章。依本我無境者。
  依本執心妄為我執我境而無體也。
  章。故法我見亦同生我者。
  同上所說我見行相生也。
  章。除染淨意者。
  有覆名染淨等攝。無覆無記及以善等。

  二十七賢聖章(卷第五本)

  章。斷六七品即半生在者。
  但斷七品有半生在。而言六者。由斷六故應義。第七所斷半六故名。六字賸。
  章。初預流向者。
  前十五心名之為向。何故文中更不出。應撿餘章。
  章。八智十六行者。
  十六心中八智為體。忍從於智但名八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