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無礙。色法在。何不緣色執無因耶。答。凡宿住觀。要於心方。觀色出心。前心法既無。如何觀色。
  章。若依緣斷邊際求世邊時者。
  壞時論於盡劫。名斷邊際。盡邊以為分限。名有邊也。作此見解報故。名求世邊。
  章。出觀方便者。
  出現成劫也。方便者。以此出現而名方便。觀邊無邊。今是旦舉劫等。又是方便。
  章。三種妄想者。
  雖列四。今談其體。第四但是第三故。而是無別體。
  章。一不善清淨者。
  外道也。
  章。二善清淨者。
  唯佛也。唯入俗定者。外道定也。
  章。或為異記者。
  善說不善等名為異記。
  章。或撥實有者。
  撥實法以為無等。或有云應據動。
  章。或許非有者。
  外人解云。其有法而乃問言此法豈不是無耶。而隨問言是非。有名淨名有。此言三並外思欲名答也。通解四行相。
  章。又以聖者至不矯亂天。
  有答不亂天故名亂天。非佛法說彼是不亂天。乍觀欲似以答不亂天故。以從能問。故佛法亦名不亂天。思之。
  章。隨於處所者。
  隨世何方域之處也。
  章。案未開者。
  於同淨天而未解也。
  章。性雖有識者。
  雖有解性。有本言隨憶也。
  章。答成邪見者。
  見不正故名之為邪。非要五見中邪見。
  章。不答成妄語者。
  雖不分明說我愛有證能。亦[糸*奄]含自說有證。今總不答。前說有證者便說妄語。
  章。如是三種假託餘事者。
  假託即同餘事行相。各各有別。即壞畏等是。
  章。無色界下三地亦通於彼者。
  如大眾部。若說無色亦有色者。我有色句亦攝無色。下三無色。何故除有頂。答。彼非有想非無想中故。思之。
  章。第七者。
  大論第七。
  章。二執我種種想謂在下地者。
  第四禪下三天及欲界也。欲界可知。初禪為見。覺樂等別。二三禪等見大水災。有怖不怖差別心故。如法華抄。
  章。一我純有樂至謂下三靜慮者。
  三唯樂受。
  章。我有麤色至我斷滅者。
  欲界人起惡道中。以極苦故。不作斷滅故。如法華抄。
  章。欲界諸天者。
  人天趣別。故別開也。
  章。三色界諸天者。
  章於無色界合為一。無色翻色。
  章。不定自他至一切皆得者。
  若計自身。若此若此。他身及此。今說以為滅。悉皆得故。
  章。我解脫心得自在者。
  由我解脫故心自在也。
  章。觀得自在者。
  於所變境而得自在。名觀得自在。有云心得自在者謂止觀兩行。互未詳所以也。
  章。此說勝妙略無人中婆娑說有者。
  此一段文疑錯。
  章。具足住者。
  證得現法樂住也。
  章。何故無有二天者。
  三十三天與四王天。
  章。及仙趣耶者。
  亦有於仙而沒得之天執不沒者。以為常何。故不立為一分耶。答。此等難及廣聊。簡法皆如義燈。

  八解脫章

  章。內未伏除見者色想者。
  自內身見有好惡貪等未盡未除。問。離當地惑及依六行得空識等。即得名八解脫不。答。有云離當地染非八解脫。八解脫者。要解脫處思惟勝行也。六行者。外道可然。佛弟子但依諦觀修解脫。
  章。見者色想安立現前者。
  見者是能見。能見者所觀色相安立現前。問。見者色相何安立現前耶。答。有云雖離色染仍有定障。見有好惡。故此色相當情安立。今助釋者。由已離染。為令障更轉遠。所以安立色相現前而觀之也。
  章。由前三解脫引勝處等者。
  問。為是八解脫方修勝處。為將少多即引勝處。答。為二釋。一云得於二解脫已。引前四處次起第三清淨解脫。解脫起已引前四處。四處起已解修餘解脫。二云定得八解脫已。隨其所應引其勝處。且依解後釋。若爾。第二解脫而已得。於內無色初二勝處。如何復云內有色耶。答。內安立色名為有色。非未離染名有色故。對法云。解脫名造。修勝處名起。加行遍處即成滿。故三種次第別也。若如前解。解脫勝處修有雜亂。更思。
  章。或見者無色想安立現前者。
  由初習業未能任運。故須安立無色現前。問。設不安立。但依靜慮觀作少多等何失。答。有云。由要先安立無色想伏除見者。色想始依靜慮作解脫。以彼先除定故。更遠防故。問。瑜伽對法皆不作少多等也。准何言之。答。第二既云餘。如前說故知爾也。問。初解脫等但作光明觀如何。如前證少多耶。答。攝少多境而為光明。取彼如前所攝少多。故無失也。更思。有云。見者色想安立現前。未得無色定。但依諦觀伏除見者。色想或依真觀。問。初二解脫但觀欲。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