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
  問。狹境敬禮歸依可差。寬境敬禮歸依何別。答。歸依寬。敬禮不定。故名二差。非是寬敬即是歸依。歸依三寶所以寬之。敬禮雖三。尊而非是寬也。亦復全別。
  章。四支七支等者。
  言言支者。語業四支約語表業。但說於四。身表於語。義准可知。不言三支合而言七。
  章。七歸依義勝至而兼是者。
  現理者。法寶意。說歸敬必具三寶。敬禮禮賢而又得成。非要具也。
  章。證淨是信等者。
  今觀此文意設遮。於下難會。歸敬之境即是三寶證淨之境。亦是三寶。何不對辨。為此故言信業別也。
  章。法隨法行者。
  隨聞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隨與彼法隨第二聽聞何殊。法行中思與彼第三作意何別。答。由二三而為因故。而能生起法隨法行。總而言之。前三為因。第四為果。果即三慧。
  章。一者諸根不調者。
  由根不調。故須歸依練根器。
  章。依不成依者。
  所歸者無恐怖故。更不說求所歸依也。若爾。僧寶又是所歸依收。豈不求依更無怖。答。勝鬘經云。但說如來名歸依。
  章。七地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釋身語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釋彼意通無漏。所以八地已上唯無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章。一界處者。
  據其實體。體唯思故。五蘊中言色行二種。體表合說。
  章。由形惡者。
  即欲界能變惡身。恐怖生類亦生類。
  章。十二受歸依者。
  從於師受三歸依。
  章。善十一眾中所謂大師等者。
  言大師等即善十一之眾。

  四食章

  章。前解不然等者。
  談初師釋與後師解意有別故。名為不然。非是破前名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章。然准諸文行解勝者。
  准論但言攝益喜等。不言八識。
  章。能會境思名意會思者。
  意相應思能思於境。令合會故。意會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於境中思惟也。自聞思與所思二行何別。答。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別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應思而為食體。何須說言思令思惟自聞取。理猶未盡。應撿彼文。
  章。能攝益識者。
  遍八識也。有云但對自三識也。但初益。自識變壞時。益更用。欲徧益餘等也。有云。觀大意但於變壞時益本識方益諸根。非是自三識也。應撿彼論方悉。今謂不相增邊長養。由段食等令識明利。如何言但資本識。
  章。依止方便者。
  思為依止。是起愛根等。亦方便。
  章。如是三種至由體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識言通八。有云其者可也。
  章。及緣現在者。
  觸食也。
  章。未來生故者。
  思食也。
  章。亦緣過去者。
  雙說觸思。通緣過去。
  章。此義且依順觸思故略而不論者。
  觸思緣現及未來世而是順。故云說現未。略而不言。緣過去也。
  章。能與後後為增盛因者。
  令彼合識而得生。言意根等無間滅意。
  章。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識。由此任持根大種等而得安住。
  章。依彼而轉者。
  彼即第八識。
  章。能集後有業煩惱識者。
  即業煩惱所招當來異熟識也。
  章。由此四種各有通別等者。
  數能資氣力。觸長樂愛等思。資欲貪等識。令根等識而安住也。名為別通。即能招當來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章。欲令根義明增明淨者。
  四食各別。名為本也。此四名得義明淨故。
  章。謂變壞故有變壞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變礙非是食。彼言變者正是食。故總結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章。四有種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別能資長氣力。四方能資諸根大也。
  章。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來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從而追求觸思者。據展轉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樂即觸食。思量二行相難見。
  章。生業煩惱生後有識等者。
  由求三食以為因故有業。後有識生。
  章。四是諸行至因緣等者。
  諸行多分。以識而為住因。緣此徧者。言識。
  章。嬰兒等類亦能知故者。
  雖不能知觸思識等體用行相。然亦思量觸對。對諦境故名為可知。
  章。日日分易資養等者。
  此日日資身也。若闕。身即羸損。
  章。無無生而住故者。
  無有眾而無。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章。由緣未盡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滅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章。謂於是處說由命住者。
  即無色界天名為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