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者。修至頓處。若初修者。當至頓處。
  問。憑何教證。敢作是說。
  答。圓覺經云。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圭峯科為驗果知因。憑此而說。
  問。彼說依頓教修。如運通而行。依漸教修。如蛙步而行。此理如何。
  答。頓即性也。漸即相也。彼如通者。乃入見已後。稱性而修。誠如運通。此如步者。從初發心。見道已前。未證性故。實如蛙步。
  問。頓漸懸殊何不相違。
  答。依相修者。畢須證性。稱性修者。必從相入。必然之道。何違之有。
  疑云。如六祖等。於現身中大徹大悟。未見修習。此等豈非天然頓機也。
  答。蓋此等者。多劫修進積功至此。觸緣而悟非不曾修。何以故。為佛弟子。未有無因而得果者。若不爾者。盡是自然外道之徒。不可與言。

  所被機宜

  問。所被之機。依瑜伽論。有五種性。謂菩薩。緣覺。聲聞。不定。無種。此論被何。
  答。唯被菩薩。及不定中趣佛果者。
  問。若唯爾者。如何稱為普為之教也。
  答。此約正被。約兼名普。

  論之宗體

  問。此論以何為宗。
  答。唯識為宗。
  何以故。
  答。識有非空。境無非有。以為宗故。
  問。以何為體。
  答。護法正義。實能所詮文義為體。
  問。憑何教理。
  答。二十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問。論有宗論釋論。此論是何。
  答。此宗論也。
  問。所以者何。
  答。正憑六經。橫該大藏。明唯識理。故為宗論。
  問。何非釋論。
  答。不單解釋別一本經。故非釋論。

  藏乘收攝

  問。教有三藏。一素呾囕經藏。二毗奈耶律藏。三阿毗達摩論藏。此於何攝。
  答。此當第三對法藏攝。
  問。乘攝。教說一乘。或三乘。謂菩薩緣覺聲聞。或說五乘。加人與天。此何乘收。
  答。正是一乘。三中菩薩。五內第一。

  論興何年

  問。論興何年。
  答。諸部說異。今依大乘佛圓寂後。九百年中。天親造頌。親勝。火辯。同時造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相次造釋。各成十卷。故卷有百。三藏翻後揉成十卷。
  問。論主何人。本末論主。通有幾人。
  答。天親一人為本論主。十大論師為末論主。謂親勝。火辯。護法。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

  科判三分

  問。科判本末。云此部論。大段有幾。
  答。經皆三分。序正流通。論亦有三。初稽首一頌。名宗前敬敘分。次三十頌。及釋論首末。名依教廣成分。後己依一頌。名釋結施願分。其依教廣成。當餘經正宗分也。
  問。正宗分大判有幾。
  答。有三種三科。一略廣位三科。二境行果三科。三相性位三科。
  問。廣略位。
  答。初一頌半。略答外難。略標識相。次二十三頌半。廣明識相。顯前頌意。後有五頌。明修行之位次。
  問。境行果。
  答。前二十五頌。明唯識境。次有四頌。明唯識行。後有一頌。明唯識果。
  問。性相位。
  答。前二十四頌。明唯識相。第二十五頌。明唯識性。後有五頌。明唯識位。

  能敬三業

  問。稽首何義。
  答。稽者至也。首頭也。以頭至地。故云稽首。
  問。禮者三業皆敬。以首至地。此唯身業。何得盡敬。
  答。既舉動身。語意必有。
  何以故。
  答。若無心口。何得動身。故動身時。必有語意也。
  問。能敬三業。以何為體。
  答。身語二業。動發勝思。唯善性者。以為其體。
  問。意業以何。
  答。審決二思。亦唯善者。
  問。三業敬者。各何所為。
  答。欲顯如來天眼。以身業禮。有天耳故。以語業禮。有他心故。以意業禮。
  問。各何所求。
  答。身禮者。神通輪因。神境通因。語禮者。記心輪因。他必通因。意禮者。教誡輪因。漏盡通因。
  問。何故語因。却得心果。意得語果。
  答。由心口相應。語不虗妄。令他諦信。自心所欲。故語招心果。意得語果。
  問。所體。
  答。有同體別體。住持三寶。取體各異。
  問。同體者。
  答。法界為體。
  問。既一法界。何義分三。
  答。一真體上。有覺照為佛。有軌持為法。有和合為僧。
  問。別體者。
  答。謂法報化三身名佛。三乘教理行果名法。五果四向。十地三賢名僧。
  問。住持者。
  答。雕龕塑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