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同一成壞。
  問。此三千界。其廣如此。其高若何。
  答。小千界者。量等初禪。其高量至彼。中千等二禪。大千等三禪。其高各至彼。
  問。頌言同一成壞。其成壞時。有差別否。
  答。成從上成。壞從下壞。
  問。壞時差別。
  答。謂初火灾。壞至初禪。次水灾。壞至二禪。後風灾。壞至三禪。劫章頌云。風灾能壞第三禪。第四靜慮無能壞。
  問。此大千界外。又復如何。
  答。十方世界。猶如網孔。實無有盡。

  人仙名義

  問。人者何義。
  答。法苑云。人忍也。於世違順。情能安忍。目之曰人。又人仁也。周禮仁有六德。鄭氏注曰。愛人及物曰仁。上下相親曰仁。貴賢親親曰仁。煞身成人曰仁。善惡含忍曰仁。好生惡殺曰仁。
  問。仙者何義。
  答。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字從人傍山。釋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乃神仙也。

  天君王義

  問。天者何義。
  答。外教釋云。上玄也。說文曰顛也。至高無上名天。爾雅曰。春蒼夏昊。秋旻冬上天。內教釋云。神用光潔自在。具此三義。目之為天。
  問。君者何義。
  答。韓詩外傳曰。君窮也。能窮天下萬物。而除其害者。謂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泳-永+亟]之如海。養之如春猶草木之植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參天地而施化。豈云人事之厚薄者。
  問。王者何義。
  答。白虎通曰。王往也。天下所歸往也。洪範云。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
  問。帝王何義。
  答。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生稱王。帝王略論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經之以仁義。緯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貽厥子孫。一言一行。以為軌範。埀之萬代。為不可易。普潤曰。帝力可以鎮萬邦。王威可以伏兆庶。
  問。皇者何義。
  答。白虎通曰。皇者天之總。美大之稱也。煌。煌人莫違。故為皇也。
  問。何名天子。
  答。金光明經云。以天護故。復稱天子。王肅云。王者雖號稱帝。而不稱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與父。尊卑相去遠矣。漢制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矦之嫡嗣。稱為世子。

  四轉論王

  問。何名轉輪王。
  答。由輪旋轉。威伏一切。名轉輪王。
  問。輪王有幾。
  答。施說足論。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有別。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大洲故。
  問。其輪寶自何而有。
  答。契經言。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灌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身首。升高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三亦爾。
  問。四輪王威定諸方。有差別否答有。謂金輪者。諸小國王。各自來迎。作如是言。我等國土。寬廣豐饒。安隱富樂。多諸人眾。惟願天王。親無教勑。我等皆是天王翼從。若銀輪王自往彼土。威嚴近至。彼方臣伏。若銅輪王。至彼國已。宣威布德。彼方推勝。若鐵輪王。亦至彼國。現威列陣。尅勝便止。
  問。鐵輪王者。乃資糧位。前上品十善菩薩所得。既云尅勝。寧無傷害。
  答。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得勝。各安其所。勸化令修十善業道。故輪王歿。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輪風望順化。銀輪遣使方降。銅輪振威乃伏。鐵輪奮戈始定。

  阿修羅義

  問。何名阿修羅。
  答。舊阿須倫。阿須羅。阿蘇羅。新云阿素洛。翻云非天。淨名疏云。此神果報最勝。隣次諸天。而非天也。舊翻無端正。男醜女美。名無端正。
  問。神變如何。
  答。華嚴經云。如羅睺阿修羅王。本身長七百由旬。化形長十六萬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與須彌山而正齊等。
  問。阿修羅趣類住處。
  答。楞嚴經云。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隣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阿修羅。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別有一分下劣阿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中。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問。修羅與天。勝劣幾何。
  答。起世經云。修羅宮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間。
  問。何因感得。
  答。此阿修羅。在因之時。懷猜忌心。雖行五常。欲勝他故。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問。有說五道。除阿修羅。未知可否。
  答。普潤說云。觀諸經文。應有六道。
  問。何以故。
  答。以惡有上中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