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種。前念後念。即是一體。豈不至親也。
  問。其現引現亦是前念親引後念。應是因緣。何故却說為真等流也。
  答。疏出已有種子生故。
  問。疏意如何。
  答。前念種子。生起頭上前念現行。其種輥至第二念時。還生頭上第二念現。故知後念現行。不是前念現行親生。如戴華人向前行時。其華不曾自向前行。隨人向前也。思之思之。
  問。三類親因緣。四類真等流。請以喻釋不同之理。
  答。種生現。如炷生焰。現熏種。如焰生燋炷。種引種。如炷前後自相引生。現引現。如燄前後自家相引。其義稍難。
  又復問云。何故前三名親因緣。第四只名真等流也。
  答。炷親生焰。焰親生燋。此之易見。炷引炷者。其炷脚下。更無有物能生炷者。即知前炷親引後炷。此亦名親。其焰引焰。脚下已有前後燈炷而生焰故。即知後焰非前親引。故非因緣。只是等流。止是相似名真流。不是親生。故非因緣。翻云。若前後焰自親引生。何故炷盡焰便隨滅。固是前焰不能親生也。

  八緣假實

  問。因位八識於假實境。何識緣假。何識緣實。
  答。五八唯緣實。第七唯緣假。第六緣假實。
  問。五八唯緣實理。
  答。五八識唯因緣變。無分別變。唯現量。唯性境。故所緣境是實非假。
  問。第七境唯假所以。
  答。唯帶質境。唯是非量。故所緣境唯假非實。
  問。第六識假實之由。
  答。通二變。通三量三境。是故所緣境。通其假實也。
  問。佛果位。
  答。八識通緣假之與實。何以故。一法不知。非遍知故。

  新熏本有

  問。一言種子。有差別否。
  答。有新熏種。有本有種。
  問。有異說否。
  答有。難陀唯新。護月唯本。護法正義。新本合論。
  問。上品無漏。唯本無新。如何合論是正義也。
  答。有則理有。無則理無。故為正義。若約轉齊轉滅。亦有新本合論之理。仍所齊中上皆是本有。
  問。難陀護月。各有理教。胡為不正。
  答。互為不盡理。故為不正。
  問。互為不盡處。
  答。若唯新熏無本有者。上品無漏。無記第八。此上二類無新熏理。又無本有。從何種生。唯新熏者。不盡此理。若唯本有無新熏者。前七王所具能熏義。何緣不熏。舉例難云。如水既濕。何不潤物。若不潤者。恁麼則火應不燒。地應不載。風應不動。此例無邊。為大失也。是故新本合論即知正也。

  八識五受

  問。受有五種。苦樂憂喜捨。八識各與何受相應。
  答。七八唯捨受。前五唯苦樂。第六二師異。若意地有苦師。第六通五受。若意地無苦師。第六唯三受。憂喜捨為三。除苦樂二也。
  問。五受義。
  答。逼悅身者。名苦樂受。逼悅心者。名憂喜受。不逼不悅。名為捨受。
  問。第六二師。何師為正。
  答。若約極苦樂處。心亦苦樂。意地有苦。頗為盡理。
  問。何處名為極苦處也。
  答。無間地獄也。
  問。極樂何處。
  答。是第三禪。名離喜妙樂地故。若意無苦樂。可名極樂。

  八識所依

  問。八識各有幾重所依。
  答。五四六有二。七八一俱依。
  問五四。
  答。一五色根為同境依。二第六識為分別依。三第七識為染淨依。四第八識為根本依。
  問。六有二。
  答。一第七為俱有依。二第八為根本依。
  問。七八一俱依。
  答。七八更互為俱有依。
  問。八識止此。復有依否。
  答。八識生時復各三依。一因緣依。二增上緣依。三等無間緣依。
  問。八識生時。何須直用因緣依也。
  答。離因緣種必不生故。所以生時須用此依。
  問。增上緣依。
  答。離俱有根心等不轉。故須此也。
  問。等無間。
  答。離開導依必不得轉。故亦須用。
  問。因緣依。取體是何。
  答。謂色心等諸法種子。論云。諸有為法皆托此依。離此因緣必不生故。
  問。俱有依體。
  答。謂內六根六處是也。
  問。開導依體。
  答。謂前滅意。此等無間名為意也。

  因緣差別

  問。因緣依有差別否。
  答有。小乘經部。因果異時。何以故。種壞芽生故。若大乘正義。因果同時。
  問。定同時也。
  答。有少不同。若種生現。現熏種。因果同時。若種引種。現引現。因果異時。
  問。種引種。憑何得知異時。
  答。瑜伽論說。亦與後念自性為因緣故。知是異時也。
  問。種引種異時之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