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若異熟屬現。異熟即識。若異熟屬種。異熟之識。
  問。第八有幾種名。
  答。有三。一阿賴邪。此云藏。二阿陀那。云執持。三名毗播迦。云異熟。
  問。何義立三。
  答。三位立。一我愛執藏位。從無始來至無人執。二善惡業果位。亦從無始至無法執。三相續執持位。從無始際至盡未來。
  問。第二能變。
  答。即第七思量識也。
  問。思量何義。
  答。思謂思慮。量謂量度。故曰思量。
  問。慮度於何。
  答。慮度第八見分為自內我。思量即識。
  問。第三能變。
  答。即通前六名了別境識。
  問。何名了別。
  答。了謂了達。別謂分別。
  問。前五識豈有分別也。
  答。雖無計度分別。亦具隨念分別故。
  問。憑何而說。了達分別。
  答。開題末云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言唯識。

  八識得名

  問。經言一心。論云唯識。何意不同。
  答。心意識三。體一名異。隨云皆得。
  問。既然一體有何義路。於三能變各立一名。第八名心。七意。六識。
  答。約偏勝立。
  問。請示偏勝。
  答。若約緣慮名心。或積集名心。八識皆名心。若集起名心。第八獨名心。何以故。集諸種子起現行故。若等無間名意。或思慮名意。八識皆名意。若恒審思量。第七獨名意。何以故。恒常審慮第八見分為自內我故。若了別名識。八識皆名識。若了別麤境名為識。前六獨名識。
  問。何以故。
  答。了別六塵麤顯境故。
  問。八何義名眼識。等。
  答。三義不同。前六從依得名。第七相應立號。第八功能受稱。
  問。從依得名。
  答。依眼之識名為眼識。乃至依意之識名為意識。六識皆從所依之根。以立其名。
  問。為唯爾邪。
  答。具有五義。謂依。發。屬。助。如也。依於根。根所發。屬於根。助於根。如於根。具此五義名眼等識。
  問。請示一途。
  答。依眼之識。眼所發識。屬眼之識。助眼之識。如眼之識。名為眼識。餘五準此。
  問。識依眼等名眼識。若識緣色等應名色識邪。
  答曰。亦得。何以故。順識意故。
  問。如何是順。
  答。識者緣慮。緣慮色等。此是順識。
  問。既順識義。何不依立。
  答。未自在位。眼唯緣色且無相濫。若自在位。諸根互用。一根發識。緣一切境名何境識。有此混濫。不依境立。但可依根。立無過難。
  問。如何一根發識緣一切境。
  答。且如眼根能發耳識。緣諸聲境。發餘準說。餘根亦爾。古云。耳處能作鼻處佛事等。即此義也。
  問。相應立號者。
  答。第七由與四惑相應。號曰末那。此云染汙。
  問。四惑者何。
  答。謂我。痴。見。慢。愛。謂之四惑。
  問。功能受稱者。
  答。第八由具三藏義故。名為賴邪。
  問。三藏名。
  答。能。所。執。是名三藏。謂持種義邊。名為能藏。受熏義邊。名為所藏。七執為我。名為執藏。
  問。意猶未了。請喻示之。
  答。能藏之義。如山藏人。山為能藏(如人能持)。人為所藏(如所持種)。所藏之義。如人藏山。人為能藏之者(如所熏種)。山為所藏之處(如受重者即第八識)。執藏之義。大師解云。是我愛執所攝藏也。如人藏物。

  八識了境

  問。八識各了何等境。
  答。眼了色乃至意了法。七緣第八。八緣三類。
  問。眼了色。
  答。青黃等色。乃顏色之色也。非質礙之色。若質礙色。有對皆是。
  問。聲有徑直。及曲屈聲。耳緣何者。
  答。緣徑直聲。
  問。不緣曲屈。
  答。曲屈是假。分別變者。方可緣之。耳因緣變。所以不緣。
  問。何名因緣變。分別變也。
  答。因緣變者。唯是現量。任運緣境。分別變者。通比非量。耳唯現量。故唯緣實。
  問。誰緣曲屈。
  答。唯意緣。
  問。何以故。
  答。曲屈之聲。帶名句文。有能詮用。故唯意緣。
  問香。
  答。謂俱生香。和合變異香。可意香。不可意香等。
  問味。
  答。常說五味等是。
  問觸。
  答。冷暖澁滑。輕重痛癢。身所領者。謂之觸境。
  問。香味觸多。鼻舌身識。各緣幾種。
  答。各自俱緣。皆實無假。所以皆緣。
  問。法塵境。
  答。過未有無落謝等境。皆名為法。別得總名。
  問。七緣第八。
  答。第七恒執第八見分為自內我。故名七緣第八。
  問。八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