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唯識開蒙問答
 元 雲峯集
重刻唯識開蒙跋語

  如來以五味四悉。化導眾生。雖教網萬殊。而要其旨趣。不越性相兩宗。相得性融。不涉支離之病。性隨相顯。終無儱侗之虞。故門庭雖至於分河。而並照還同於日月。粵自慈氏秉瞿曇之囑。而天親挈其樞。奘師得戒賢之傳。而慈恩鬯其秘。圓成妙理。昭揭支那。逮時運遷訛。古疏湮沒。一線未墜。賴有開蒙二卷。亦復久失流通。人罕寓目。於是雪航楫公發心募刻。兼請靈源惠兄會其科。際五陳君校其謬。而募貲監梓者。則王元建。王汝止。揚次弁等力也。刻既成。囑余紀其始末。以告後之閱者。共生難遭殷重之想。堅脩妙圓識心三昧。他日龍華會上。端必以此為受記正因耳。
  旹崇禎庚午孟春之吉比丘大真識於古延壽院

  唯識開蒙目緣

卷上
  問答題目  立三支量  唐梵番譯  成唯識義  能所成義  唯識義利  述記卷次  論疏作釋  墨字詮表  題目之義  科疏鈔序  判教頓漸  所被機宜  論之宗體  藏乘收攝  論興何年  科判三分  能敬三業  造論之緣  外宗我法  小乘我法  八十八使  潤惑生數  執障二義  我法二義  何名世間  何名聖教  八轉聲義  二種我法  二我之義  相見同別  四師心分  八識二執  火人喻義  五位唯識  八識得名  八識了境  四師說異  因果能變  八識門義  八識業招  八緣三境  三境熏種  三境二類  八具三量  八具三性  八具九緣  八識界地  八具心所  八能所熏  得種子名  八緣假實  新熏本有  八識五受  八識所依  因緣義別  開導差別  八識斷舍  七二師異  第七所繫  第七染淨  心所立名  王所取相  心所位數  遍行五義  別境五義  善十一義  染淨相番  根本六義  十惑俱分  十惑界繫  二十隨惑  不定心所  王所一異  識變唯識  分位唯識  八俱不俱  八識一異

卷下
  六種無為  三科百法  五位三性  因果之義  四相之義  四食之義  四分之義  五位八諦  有無對色  戒有三種  自相共相  八緣假實  問三境義  三境熏種  二種無明  成漏之義  善等三性  南山量義  四緣之義  五果之義  十因五果  福等三業  三種習氣  惑業苦三  十二支名  二種生死  量果之義  四變句義  三界九地  世界名義  人仙名義  天君正義  輪王有四  阿修羅義  地獄名義  神是畜義  四生名報  在胎五位  四生具緣  果趣具生  定不定報  諸論差別  五心輪名  四斷名義  三寶名義  三乘通號  大乘五位  一資粮位  二加行位  三見道位  四修習位  五究竟位  四轉依果  二空名義  三身名義  十號名義  薄伽六義  諸佛別名  三業化義  小乘五位  一資粮位  二加行位  三通達位  四修習位  五無學位  二無我義  四句百非  雜錄問難  八部名義  四相五衰  三教同異

  唯識開蒙目次(終)

  

  唯識開蒙問答卷上

    宣授懷益路義臺寺住持宗法圓明通濟大師 雲峰 集

  問答題目

  問。云何唯識。
  答。心外無法。故曰唯識。
  難曰。山河大地六塵境界。分明在外。何言心外無法邪。
  答曰。山河等者。心相分也。實不在外。
  問。何理知之。
  答。相見俱依。自證起故。
  請說所以。
  答。謂心體者。名自證分。自證體上有二功用。一能緣用謂之見分。二所緣用謂之相分。攝用歸體。唯一自證分。此山河等是心相分故不在外。
  問。有如何者。請喻示之。
  答曰。如蝸牛頭幻生二角。出則似二。縮則一頭。

  立三支量

  問。法喻雖齊。意猶未決。以何方便使人信極。
  答。三藏大師製惡見中特伸比量。立六塵境皆不離心。量云。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離眼識宗。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因。猶如眼識喻。合云。諸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真故極成色。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定不離眼識。
  請示後五。
  答。如立聲云。真故極成聲。定不離耳識宗。自許二三攝耳所不攝故因。如耳識喻。乃至第六云真故極成法。定不離意識宗。自許六三攝意所不攝故因。猶如意識喻。既六塵等皆不離識。心外無法其理明矣。若汝跳得出這箇圈圚。許汝不信唯心。若跳不出應須敬信唯心法門。如或不信埋沒自己。生死時長。奈汝波吒。
  問。立色等境不離自心。於宗因中更置真故等言。何所以邪。
  答。各有所防。外人出過。
  請細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