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證即攝于悟。真悟即真證。不必執他證位。余祇恐世無悟人也。
  圓明初發成無漏
  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今五識起于第八識含藏種子。元無世累。所謂宿根厚也。由是寄於五根門頭。能令眼識見相時。如迦葉之看破拈華。耳根聞聲時。如觀音之悟破亡所俱不着。修證研摩。第向初發處。忽爾圓明。則即為成所作智。同大圓鏡。一了百了。更無有漏處也。
  三類分身息苦輪
  化身三類。大根者現大身。中根者現中身。小根者現小身。化身攝于報身。報身攝于法身。但能自見己性。即具足一切身。試問。五識見處。其為三量三性。其為徧行別境。具眾煩惱者。畢竟是個什麼。非可認為相宗法數之所定也。非可認為八識見分之所起也。不可認為累劫無明之所現也。豈不聞。眾生種種幻心。皆生如來圓覺妙心中。向此直下悟破。則是貪嗔起而涅槃現。妄想生而佛道成。不離殼漏。現無量身。度生息輪矣。

  ○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若人能了心大地無寸土)。三界輪時易可知(畢竟境從心造)。相應心所五十一(都在裏許)。善惡臨時別配之(各從其類)。性界受三恒轉易(念念不停)。根隨信等總相連(一機所轉)。動身發語獨為最(這是魁首)。引滿能招業力牽(便受感報)。發起初心歡喜地(能破煩惱)。俱生猶自現纏眠(法執猶在)。遠行地後純無漏(心花粲發)。觀察圓明照大千(無法不悟)。
  奘師言。六識大意不過一念。明了心似無力量。不能如五識之與相實耦也。然第六識具五識。一定中獨頭意識。二散位獨頭意識。三夢中獨頭意識四明了意識五亂意識。識又具五緣。一根緣。二境緣。三作意緣。四根本緣。五種子緣。以五識五緣。本于三量三性三境。而無業不受。將五十一心所。收括殆盡。是外五根之所見者。俱到六之意頭上。其所見者。分別未止。而七之所執。八之所藏者。又向六之意頭上。分別復來也。則胸中似軸轆一般。轉轉不停。況相續不斷。則豈能剎那清淨乎。故由三性造三受。善受善果之報。惡受惡果之報。非善非惡平平受無記之報。是造引業滿業。俱六為之根也。除非無想與滅盡。睡眠與悶絕。意識偶不行。然而根終在也。必須初獲聖性。具證二空。到初極喜地。而由此具淨戒至離垢地。具勝定至發光地。生妙慧至焰慧地。俗難奪至難勝地。住緣起智。至現前地。離功用越二乘。至遠行地。則初地俱生我執。到此盡破。是舉三量分別者。反成妙觀察智。而覓三受業報。了不可得。豈非行人大受用境界也。要之如何是觀察圓明。莫非觀門對治乎。是仍法執也。莫非使一念不起乎。是仍意根卜度也。作種種見解。搜索意根。是謂船橫野渡含秋碧。棹入蘆花照雪明。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性三量易解。而三境細推之。境以性者。如功德之淨水。隨身之宮殿非性所造乎。性境有二。一根塵實定果色。由八識同分妄業所造。二智由根本能緣如。亦是此境。所謂凡聖同居土也。帶質境有二。質主也。外境質中。如茶是水。為主之類也。帶者言此非有。從彼帶過來見。是外染者也。帶到身上。渾身造作。如為一個青蚨。百千奔馳。凡身所着之境。俱名帶質。故帶質通情本。以為有情之所粘滯者也。一似帶質。即此六識能將前塵境。一一明了在方寸。是假相在前。由第六見分所起。是謂似帶質見非真也。故云以心緣色似帶質。中間相分一頭生。一頭生者。言六識體本來清淨無物。今以妄見所起相分論之。似有一個帶質境。在裏頭生也。二真帶質。指七識而言也。因七識執八識之見分為我。便向五根門頭。一一運為出來。如貪色運出貪色境質來對六。則非似矣。故云以心緣心真帶質。中間相分兩頭生。兩頭生者。非單單兩念生也。亦非七識八識兩頭現也。言念念着在色上。自然誠於中形於外。一頭生者。猶是有頭無尾。今則有頭有尾。經傳送識。無不作用殆盡矣。所以云兩頭生也。獨影境有二。一無質獨影。第六緣空花兔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二有質獨影。即第六緣五根種現。是皆托質起其相分。然不能親甞。不過興見分同種生。亦名獨影。此言六通三境者。五識所見者。六意識不作解時。得境自相。是為性境。緣心心所。乃帶質境。緣無體法。是獨影境。境為所緣。識為能緣。各有其體。性境以不假名言。造作為體。能緣者。除末那識。餘六皆用自心心所為體。獨影境。以第六見分所變假相分為體。能緣即自心心所為體。帶質境。即變起中間假相分為體。能緣者。惟六七二識心心所為體。故頌云。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明此三境。庶幾塵消覺淨。不但不着境。併不着質。併不着影。方是微塵剎海唯心鏡。遍界花開白玉蓮也。
  三界輪時易可知
  見分既不清。染成善惡二性所感。將來定受苦樂二報。縱迷昧無知。政出不得這三界的甕子也。定三界之因。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妄想凝而成國土。知覺出而生眾生。若現量既空。比非不生。則三界心盡。是名涅槃。故知三界非能拘我也。我自造三界。其奈之何。善被善業所束。不得自在。惡被惡業所制。不得自在。縱至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