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若能悟明識性。婆須之善婬。無厭足之善嗔。調達之善妬。以至三車之善貪。南泉之善殺。佛耶魔耶。善耶惡耶。其為不思議之境界耶。
  五識同依淨色根
  根有浮塵根。四大色也。勝義根潛于四大之中。而愚者難見也。如眼盲矣。而見性在。耳塞矣。而聞性在。名為勝義根。故論本來圓明身元空寂。所謂究竟涅槃也。智變為識。識滯為根。所以被無明拘碍。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還栖托。其中下凡。固不能離浮塵根。即中陰身。亦有形狀。無想天終有壽命。推之無色界天人。直至四空地者。仍有色質。蓋能空識業。不能空識性。即形根有粗重者。有輕安者。有非有非無能變動者。然終不能出九地之界。以其帶無明之識。而以識蘊根也。唯大悟大士。其報化二身。亦是淨色根。却三身一體。面目難尋。故普眼不見普賢之身。文殊不覿迦文之面。以至普化之搖鈴。騰驤何地。達磨之攜履。棲泊何天。其月穿潭底水無垠乎。是謂五識同依淨色根也。乃愚者僅認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為可笑耳。
  九緣七八好相隣
  五識同依淨根。而緣以染之。遂覺八識次第。各有所緣。故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如眼識具九緣。一空。喜空隙之空也。二明。乃日月燈也。三根。即本根也。四境。即所見者也。五作意。即徧行五中之作意也。六分別依。乃第六識也。七染淨依。乃第七識也。八根本依。即第八識也。九種子緣。謂眼識親生種子也。人祇知眼能見耳。不知所以見者由諸緣所引。而實由六七八識妄見分別之所生。故一識迷。而識識盡迷。一根悟而根根齊悟。即此義也。迦葉之覷著蓮華。雪欽之刺破古栢。其緣起無生乎。耳識唯從八。除去明緣也。鼻舌身三七。俱除空明二緣也。後三五三四。言後六七八識。有五緣三緣四緣也。第六識具五緣。一根緣。即末那七識。二曰境緣。即十八界也。三曰作意緣。即徧行中之作意也。四曰根本緣。即第八藏識也。五曰種子緣。即本識親生種子也。七識具三緣。一曰種子緣。即本識親生種子也。二曰作意緣。徧行中之作意也。三曰根境緣。即第八藏識。為七識之根。而由此緣于五塵之境也。八識具四緣。一曰根緣。即末那識也。二曰境緣。即種子根身器界也。三曰作意緣。即徧行中之一也。四曰種子緣。乃第八親生種子也。若加等無間從頭各增一者。言前念已滅。後念復生。是謂無間緣。九緣加這一緣。是九緣者。為十緣。餘緣例此。大意此識性似人之血脈。周流于肢體。呼吸而諸脈皆轉。所以道。徧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何忍使至寶汩沒緣性間也。
  合三離二觀塵世
  塵世境也。三二根也。以根照境說離合。如鼻舌身。合中取境。以合方知。眼耳二根。離根取境。以合壞根故也。一喜合。一喜離。根之應用不同耶。識之應用不同耶。畢竟以合而觀世之塵耶。畢竟以離而觀世之塵耶。合離之間。可以會取自家屋裏事。豈可日用而不知。且那律無目而見。賢喜無耳而聽。殑伽非鼻聞香。驕梵無舌知味。空神無身覺觸。還離耶合耶。根耶識耶。吾深有望于智者。
  愚者難分識與根
  根乃色法。即第八之相分。識乃心法。即第八之見分。此色心不同也。又根能照境。識能緣境。此根識之用不同也。外五塵為八識之踈相分。內五根為八識之親相分。故第八與五根。同是無記性。所以五識有隨念分別。而無計度分別。故常混淆而難辨。此根識之性不同也。小乘愚法聲聞。祇知根識互生。不知根之與識。各有種子現行。謂根為生識之緣。則可謂生識。則不可以識。自有能生之種子故也。余謂。離根則無以顯識。離識則無以托根。根識如交蘆。各無自性。則又似分不得。因根有相。因相有見。此識起于根也。因識有根。因根有見。此根起于識也。又似不分不得。故楞嚴辨識性。非他生。非自生。非因緣生。非無因生。畢竟向此生處。悟徹根底。是謂能分識與根也。
  變相觀空唯後得
  上明五識之有漏。至此轉識成智。則能變八識親分之相。而使之空。亦一分後得智也。蓋以頑空則全無智。偏空則少有慧。所以昔人道。二十空門都不着。一性如來體自同。茲能變相。則眼不着于色。便將二十煩惱等粗惑已無。故非根本智。而有後得智。後對根本而言也。後得智中。即有辨才定力。而實有修證門頭。法見未盡也。
  果中猶自不詮真
  根本智依心根能親緣真如。後得智依色根有分別。佛果位中。猶隔一塵也。人祇知泰師註。以安慧師言後得智。在前五識。因中既成無漏。變相緣如矣。護法師破之言。見相二分。猶自徧計性。至佛果位。自證分方能親緣真如。豈能變相緣如乎。人即死執因果之分。以為見道。不能證道也。殊不知果熟蒂懸。原以究竟處言也。悟不徹底。豈為究竟。亦豈為悟。悟者即將唯識性。看破十分五識現量。至于徧行別境粗細惑業俱由不覺所染能一覺。而使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則因即該果海。果即徹因源。是即果中證真也。豈真將心待悟。豈真舍悟覓證。豈真俟化佛來迎。後報易形。打坐入定。方能入果位。得神力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