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虗空無為  二非擇滅無為  三滅盡定無為  四擇滅無為  五真如無為  六不動滅無為
  今初虗空無為者。是三十二色法之首領。何則三十二法者。是有為法也。有生滅去來故。唯虗空體者。無生滅去來故。故屬無為法也。以無作無為名無為也。然此虗空無為。還屬第六識中。似帶質境。若在四禪天處。捨念清淨地中。即已滅也。是故還成事無為也。屬徧計性所收耳。非屬本性體。成凡夫法也。
  二非擇滅無為者。以生滅去來善惡等法。及前虗空境者。不相應故。何則。非心意識之所見故。乃凡夫三乘四果。以至如來地中。根本自性。而為體也。故云。非擇滅無為法也。即三性中。圓成實性。是聖體法也。又前即是虗妄義。次是真實性義。
  三滅盡定無為者。是小乘九次第定。滅却心意識故。故屬無為法也。三乘遊三摩地。亦可借路修。非最上乘法也。
  四擇滅無為者。即戒定慧等。無量出世妙行等法也。問。既有戒定慧等修者。非用生滅心不可。云何屬無為法也。答。由用戒定慧等擇滅法故。故能擇去我見愛種。滅盡一切煩惱及于隨眠種子。始見真如無為妙果也。所以云擇滅者。屬無為法也。問。三性中。是何性所收。答。是依他起性即圓成故。
  五真如無為者。收前虗空及九次第定。兼擇滅無為生滅門。又收前非擇滅無為屬不生滅門。以此二門不相捨離。名真如門。真如門者。以世出世間等法。總唯一心者也。是故起信論云。凡見一切法者。即唯心耳。問。三性中是何性中收。答。是三性三無性均收者也。
  六不動無為者。亦即五無為總義也。今云不動義也。是即如來果地。金剛性也。故云不動義也。
  夫無為法者。只一性耳。云何要立六無為法也。答。分體用故。恐混外道見故。直示一心。故又示真如體用全具。常不動故。由此立六無為法也。
  又問。云何要立虗空無為耶。
  答。以擇出虗空性。非本性故。虗空者。是吾人心意識之所見也。本性者。非心意識之所見也。本性雖則空。而不斷故。即非頑空耳。
  問。云何要立非擇滅無為耶
  答。由顯凡聖。皆依根本自性。與一切染法。不相應故。故單屬凡聖體也。
  問。云何要立滅盡定無為耶
  答。前不云乎。一切三乘借路修行。亦能斷諸我愛種故。
  問。云何要立擇滅無為耶
  答。由擇滅無為妙用之力。即能轉凡情。而成聖位故。若無此擇滅者。一切聖果德位。不能成故。
  問。云何要立真如無為者
  答。以攝前四種無為體用。同一如故。直示一心無二法故。
  問。云何要立不動無為耶
  答。以攝前五種無為法者。性如金剛。心無動故。常住法界。無變易故。故立不動名耳。然此六無為法者。以一無為者。即六無為也。又虗空及滅盡無為者。即事無礙法界也。非擇滅無為者是理無礙法界也。真如無為者。即事理無礙法界也。不動無為者。即含事事無礙法界也。
  又云無為者。由唯識故。而能知也。何則。曾聞聖典云。有六無為道者。以往昔中熏習成種。今日聞六無為道者。以脫然而之有也。然則無為道不可以知知。況可以識識。故云。道可云道。非有常道之名耳。無非暫時云道也。今以唯識。以識于無為道者。是吾人所緣境也。然此境者。以無境為境。始為實際境也。故斯境者。非大非小。非內非外。非比量境。非現量得。故聖人云。觸境忘懷者。始可以會道矣。
  冥合百法論義文(終)

刻八識論義迴向意願(附)

  (源漳)最初參學自性魔毒幾喪慧命苦不可言也到此南方幸遇 先師元峯老和尚垂甘露味絕後再甦遂發大願願我盡未來世如眾生數普現色身具諸妙辨廣讚一乘令諸眾生不入邪見爾來聞法喜法樂法解法不見世間有少急務但願宏法普利羣生時適此論 六根清淨一性圓明了無生智慧燄重重仰唯 護法其首願令 佛法久住世間與諸眾生作大饒益字字句句乃至一塵一墨皆如理而遍盡沙界徹未來一切眾生之中字字句句皆如理而攝一切眾生皆入其中願諸眾生皆悟自性法門法爾交涉無礙此論證也願諸捨財助一力隨喜讚歎者生生世世不落三塗常會人天聽聞正法得大總持開化一切普令眾生同圓種智遍攝為眾生者慈願故正而度故三無差別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