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鏡鑄像。像成後如何。師曰不鑑照。即迷權實智也。又云雖然不鑑照。一點也謾他不得。即本來智也。六祖云。七六不生。五八寂滅。故法華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以擊竹聞聲。黃鶯啼柳。皆非心外有法。唯一性智。是故不用轉黎耶識名。而成圓性之智。可不信哉。余以少得宗門頭關之旨。盡以向外馳求。未歸心地。豈能破他人之五蘊。斷迷性之忘懷。今知性相之雙融。智性窮源之不二。是則痛懺前非。洗除咎過。是故勸諸來學。倘遇明師。視如古佛。一言得法。受用不盡。頓超曠劫。直至菩提。若得心地了明。必要看教觀心。于自分中。乃有交涉。若見道而不修者。如人有美田。而不耕者。豈不自惜也。夫痛為囑。
  我以年朽勇猛力  疾危纏身論義釋  用斯勝善利當來  速見彌陀極樂佛
  記室漢川敬錄



  元峯老人增頌五言八識意旨六十四句。分為四科。

  △初分五識意旨中又二

  (初頌十二句凡情章次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五識通八識  內外同見分  見色聞聲處  現量緣性境  徧行五心所  同時內外應  八識四惑種  觸境生情識  是故貪嗔痴  五識共相應  乃至四空天  我種難脫盡

  次頌聖果

  擊竹聞聲處  頓顯唯識性  速轉五識見  作智同圓境

  △二分六識意旨中又二

  (初頌十二句凡情章次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現量通比量  比量成帶質  帶質有無境  轉名獨影境  我愛三毒種  使動三業行  七識三性種  熏入八識性  均成引滿業  異熟果不盡  痛哉大丈夫  輪迴苦不盡

  次頌聖果

  頓破無明種  通達唯識性  妙觀察智中  鑑機終不盡

  △三分七識意旨中又二

  (初頌十二句凡情章次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七識執八識  有覆無記性  帶質通情本  執我量為境  情識通內外  鈎串六塵影  乃至四空天  我見種不盡  由斯定力故  纏眠種不應  是故天報盡  還八輪迴井

  次頌聖果

  頓破迷性種  淨慧離生性  平等淨法界  無佛無生性

  △四分八識意旨中又二

  (初頌十二句凡情章次頌四句聖果章)。

  初頌凡情

  第八黎耶識  四惑種相應  阿羅漢位中  四惑始脫盡  是故經中說  三性三無性  虗妄遍計無  依他是圓成  圓成解脫義  虗空六無為  顯揚諸法相  皆是不動力

  次頌無漏

  大圓鏡智中  隨眠種脫盡  名為無垢識  光照大千影

  △總頌八識名數

  六欲具八識  初二禪六識  三禪具三識  四禪只七八  四空有黎耶  諸識將盡滅  欲界具尋伺  二禪伺未息  三禪伺將斷  四禪全無伺
  欲界具三欲  飲食睡淫欲  色界俱脫盡  唯以禪為欲
  四禪有徧行  作意受想思  七識執八識  有覆無記性  四空天無覆  只有藏識性  徧行五心所  九次定已滅  阿羅漢位中  頓破和合識  唯留大圓智  普照塵剎攝

  △總頌八識轉智意旨

  八識能分五識見  心所圓成現量顯  剎那流入意地中  比量境中獨影現  似真二帶總分清  有覆無覆黎耶識  若能頓破無明種  自性智光常在面
  八識總頌文(終)



  玄祖八識頌。在相宗百法明門論內。只頌七十種色。及心法。若百法論頌云。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六個無為成百法。因玄奘始祖只頌。前百法中兩句。後兩句文未頌。在此總頌後補兩句。論釋三十法。合成前七十法。共計一百法也。又前二十四個不相應。合前七十法。共成九十四法。是世間法也。後一句頌六無為成百法者。是出世法。非世間法也。今先論釋不相應法。頌云。
  文句同根名異住  得無生滅老無常  流不定相時勢速  次第數和不合方
  論中云。前七十種色及心法者。與實體境上均有本質色故。心故。今此二十四個俱名不相應者。總與色心體上決不相應 聖教序中云。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等句。如前松風等四字有實體境故。以立四字而成四名。又云未足等六字者。即無實體境也。是虗詞文義。而美 玄祖淨妙之德。故云未足等句。即與松風水月四境色體上不相應耳。是故二十四個法者。在五蘊中。是屬行蘊耳。在三性三無性中。屬徧計性中所收也。如云根本自性非見聞覺知所到。故與自性文字不相應者。此矣。

  △次釋六無為法者